馬祖爲期2個月化身戶外藝術展場 觀光署長:鎖定國際高端客

▲臺灣藝術家彭雅倫在梅石軍官茶室以《白馬非馬》轉化女神信仰與女性生命力。(圖/記者周湘芸攝)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5日至11月16日展開,今年共有55件作品遍佈四鄉五島,將馬祖打造爲大型戶外展場。觀光署長陳玉秀表示,馬祖每年平均有20萬名旅客,因交通量能受限,在當地形成自然的總量管制,未來希望以國際高端旅客爲導向,提供高品質服務。

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以跳島旅遊的形式,讓旅客欣賞作品之餘,也能體驗馬祖風土人情。「拍楸」(閩東語 pha-jiu)是馬祖世代傳承的重要捕魚工法,象徵與海共生的智慧與信仰。

▲日本藝術家柳幸典在南竿舊體育場的《哥吉拉計劃2025》。(圖/記者周湘芸攝)

根據觀光署統計,馬祖2019年至2024年平均每年都有20多萬人次旅客,僅2021年及去年下滑至13.8萬人次及18.8萬人次。陳玉秀表示,雖然馬祖交通、住宿量能受限,但也因此讓當地自然得到最好的保護。目前當地有240家民宿,僅能容納3806名旅客,在無法海納國旅的情況下,應該鎖定國際高端客。

「文化是觀光的靈魂,而觀光是文化的舞臺」,陳玉秀表示,推廣觀光需要故事,而馬祖以戰情故事爲特色,因此透過國際藝術島活動邀請藝術家重新詮釋,今年也與旅行社遊程綁一起,讓旅客透過藝術再發現當地特色。

她也說,讓馬祖國際化無法一蹴可幾,還有很多配套要做,今年國際藝術島與觀光產業結合,讓旅行社規劃行程,此外,今年藝術島活動共有49國、200多件作品參與徵件,未來也希望吸引更多藝術家來馬祖創作。

陳玉秀強調,高端及高品質不一定代表高價格,在吸引國際高端客的同時,也希望滿足國內重視CP值的旅客,其中最重要的不只是提升第一線面對客人的服務人員,而是改變相關產業老闆的思維,鼓勵他們做科技轉型及創新,並學着將數據資料轉換爲情報,進一步作爲決策。

▲日本藝術家米穀健、茱莉亞在南竿山隴排練場的《生命之網》。(圖/記者周湘芸攝)

連江縣政府交通旅遊局長陳如嵐表示,馬祖每年20多萬名旅客中,僅1千多人次爲國際旅客,佔整體1.8%,主要爲新加坡、香港客,因文化差異大而受青睞,至於福州陸客則因文化同質性高,佔比不高。

陳如嵐指出,過去馬祖遊客高峰曾達一年30萬人次,由於過度壅擠,旅客體驗滿意度不高,後來做資源乘載量管控,現在平均每年旅客量都在20萬人次左右,滿意度明顯提升。

針對國際旅客導向,他說,明年預計推出海上訂位系統,讓旅客透過手機能一次完成購票、驗票、取票,同時也將訓練一批在地計程車,服務觀光客、當地居民及長者社福,做資源調度統合,另還有數位地圖、智慧導覽等,讓旅客願意拉長停留天數。

▲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5日至11月16日展開。(圖/記者周湘芸攝)

陳如嵐指出,馬祖每年4至6月爲藍眼淚旺季;7、8月旅客微幅下降,明年就會鎖定親子營隊,如戰鬥營、獨木舟及藝術美學營等;9至10月則推季節性活動,如音樂季;11月主打馬拉松賽事;12至隔年2月則是修整時間,讓當地業者進行人力訓練、規劃調整。

馬祖國際藝術島此次邀集來自臺灣、日本、韓國、美國、澳洲與西班牙等地藝術家參展,透過地景裝置、錄像、聲音藝術與社區共創呈現,包括臺灣藝術家彭雅倫在梅石軍官茶室以《白馬非馬》轉化女神信仰與女性生命力;日本藝術家柳幸典在南竿舊體育場的《哥吉拉計劃2025》;日本藝術家米穀健、茱莉亞在南竿山隴排練場的《生命之網》等。

▲觀光署長陳玉秀(左2)表示,未來希望馬祖以國際高端旅客爲導向,提供高品質服務。。(圖/記者周湘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