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也不得不出面了
作者 | 侯旭
編輯 | 劉漁
一向傲嬌的阿里巴巴,最近開始頻頻認錯,對外態度倒是緩和了不少,也不再說什麼“向社會輸送人才”之類的驚人言論了。
我們作爲業內觀察者的另一個小感受是,在這兩年的各種衝擊之下,阿里騰訊等大廠已經祛魅了,阿里員工自身的認同感似乎有所減弱,整個互聯網行業的“阿里味兒”似乎也沒那麼濃了。
比如說阿里的花名文化似乎淡了些,外界已經不太用“逍遙子”指代張勇、用“東邪”指代吳泳銘(吳媽),蔡崇信更是沒有花名。要不是這兩天馬雲發的內部信流出,我們都差點忘了他叫“風清揚”。
過去一兩年,可能是阿里內部最爲混亂的一段時間,如今雖然馬雲、蔡崇信紛紛表態認錯,但阿里的改革情況還尚且需要時間來驗證。某種程度上來說,阿里如今在還過去多年傲嬌欠下的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光認錯表態肯定是不行,沒有公司是光靠認錯就能變好的,變革有沒有效果纔是關鍵,而這背後更多是一個戰略和商業問題,未必只是一個組織管理問題。隔壁的京東也是一個典型例子,咱們東哥迴歸後,依舊壓力重重。
4月3日蔡崇信在一次投資人的播客節目中分享,坦率承認阿里巴巴已經落後了,因爲阿里迷失了初心、忘記了誰是真正的用戶,阿里“砸了自己的腳”。
蔡崇信的認錯頗爲坦誠直接,至少讓人感受到阿里革自己命的決心。但蔡崇信的認錯,顯然也透露出對張勇(逍遙子)的不滿。(詳見《》)
大家都知道,張勇時期的消費升級策略,讓淘天電商的白牌商家逐漸流失,而拼多多、抖音電商分別利用社交分享、直播帶貨接住了這部分白牌商家,實現了性價比消費。如今拼多多、抖音電商已經直接威脅到了阿里的核心電商業務。
當然坦率來說,阿里巴巴電商的落後並不能過於苛責張勇,一方面是消費升級策略在當時看合情合理,隔壁京東也是這麼做的;另一方面是張勇當年決策的背後,想必也有馬雲自身的推動,張勇可能也只是落實馬雲的戰略想法而已。
但張勇上任後,還提出了“1+6+n”的戰略構想,希望像京東那樣,把不同的業務板塊分拆上市,並且支持業務單元獨立融資、自負盈虧。
這種分拆上市的構想,我們認爲是基於財務的考慮,也挺匹配前幾年資本市場的大環境。分拆上市可以把阿里的攤子再做大,也很符合張勇財務出身的企業經營思路。一旦成功,也可以算是是張勇對阿里肉眼可見的貢獻。
當然,可能還有一個挺隱秘的點可能在於——張勇畢竟不是創始人馬雲,即使當了一號位,在內部的管理成本、管理摩擦依舊較大,而將業務單元分拆上市,也可能能夠更好地平衡或制約各個業務單元的利益關係,便於張勇作爲集團一號位進行管理。實際上,這從阿里組織內部建中臺、拆中臺的反覆過程中,也可以略窺一二。
但如今很顯然的是,“1+6+n”戰略就算沒有被全面否定,也幾乎已經按下暫停鍵。
阿里雲、菜鳥已經明確取消分拆計劃;盒馬、大潤發這種線下資產,以及本地生活的餓了麼業務,頻頻有出售傳言,相信也不是空穴來風。蔡崇信在財報電話會中已經表示,傳統實體零售業務不是阿里的核心聚焦業務,“退出也是合理的”。
從張勇這一年來的職業動向來看,外界本以爲他在卸任集團職務後,會繼續執掌阿里雲,把這個重點業務給做起來。但沒想到的是,張勇離開得如此徹底和突然,這背後就算不是馬雲本人的意思,也顯然經過馬雲的同意。
蔡崇信在播客中的表態,相當於對內對外的一場公關,明確表達這屆管理層對上屆管理層的態度。當然,這從邏輯上未必十分合理,但從管理的角度來說,也是必要的。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張勇或許也是一個背鍋俠,目前阿里可能也是通過否定過去、批判過去,來支持現在的管理層。
馬雲希望阿里巴巴成爲至少存活102年、跨越三個世紀的公司,雖然馬雲口口聲聲說這點很難,但當時他的狀態顯然還是躊躇滿志的。
公司的百年傳承,顯然需要建立一套管理接班制度。而張勇則是經歷了重重考驗、立下赫赫戰功,才接班馬雲成爲一號位。
馬雲還搞出了一套阿里合夥人制度,並且受到了早起大股東軟銀、二股東雅虎的支持,類似於做出了一個“同股不同權”的管理架構,阿里合夥人團體實際上成爲了一個“董事會的董事會”。
但根據人大教授鄭志剛的研究分析,張勇的“1+6+n”分拆戰略,其實也是給予業務集團更大的靈活度去獨自坐市場戰略決策,其實也意味着讓“阿里合夥人制度”淡出阿里的歷史舞臺。
但如今張勇已經人走茶涼,“1+6+n”分拆遇冷,接任阿里集團一號位的,還是古早的阿里人蔡崇信和吳泳銘,阿里重新又回到了“十八羅漢”時代。
這也說明此前構建的一套阿里接班機制,並沒有經得住實踐的考驗,依舊是最初一波的創始團隊把控大局。
且不說張勇本人,就是張勇旗下愛將、被此前認爲會接班張勇的蔣凡,還因爲一則桃色新聞而受到影響,從淘天的核心電商業務中調離,如今負責體量不大但增長頗高的國際業務。
顯然可以推測,在蔡崇信和吳泳銘的背後,馬雲依舊發揮着非常重要的決策作用,而且沒有馬雲的出面,阿里的變革很可能會拖拉滯後,所以我們認爲阿里其實還是離不開馬雲。
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是,馬雲這兩天發佈了《致改革 致創新》的阿里重組一週年內部信,並廣被媒體傳播報道。但實際上,阿里重組一週年也並不是什麼非要發文紀念的日子,理論上說馬雲其實是根本沒有必要寫這封內部信的。
很可能的情況是,阿里的問題,或許已經到了馬雲也不得不出面表態的程度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封內部信是馬雲退休後五年來,首次長篇幅在內網發佈公開信。
也就是說,阿里“改錯”和“革命”或許還是要馬雲出面來進行表態推進,馬雲也就藉着一週年和蔡崇信播客的由頭,統一了一下內部思想,對需要被“革命”的人進行了一下內部敲打,順便鼓舞了一下員工士氣。
馬雲在內部信中說,“三年後的電商肯定不是今天最熱門的電商”,“重點不是今天要趕上誰”,還說“AI時代剛剛到來,一切纔剛開始”。
但是如果你詳細品味馬雲內部信的這幾句話的話,似乎多少也有些顯得底氣不足。
似乎好像也在側面說明,阿里目前可能難以在直播帶貨、社交電商板塊中趕上抖音和拼多多的進度,因此纔要放眼更遠的未來,看看AI能不能給阿里電商業務帶來一些新的思路,彎道超車。
需要鼓起的時刻,通常都是士氣不足的時刻,馬雲都開始出面鼓起、認錯了,可見阿里的挑戰還是巨大的。阿里想要重現輝煌,恐怕不那麼容易。
關注備用號,防止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