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末世美學下的人性顯微鏡,「28年毀滅倒數」
「28年毀滅倒數」出現詭異且令人不安的末日畫面。圖/索尼影業提供
一直以來,活屍電影從早年別具新意的諷刺小品到後來成爲量產的感官疲勞片,如果中間不是有2002年「28天毀滅倒數」的橫空出現,市場很難想像這類災難片也可以拍出末世詩意交錯着人類癲狂史的藝術感。
這是「猜火車」名導演丹尼鮑伊的功力,也因此今年上映的「28年毀滅倒數」在衆人期望中上映,然許多粉絲似乎沒想到丹尼鮑伊有更反骨的手法,也引起了兩極的反應。
其實,這系列在充斥暑期爽片的檔期中就是一個吃虧的作品,雖是活屍題材,但它明顯不是爽片,甚至也非「28天」青年破碎的幻夢感,它更貼近今日地緣孤絕的現實,變成一個集體平靜的瘋狂。若以類型片困住鬼才丹尼鮑伊的創意原就是不可能的。它這次更沒提供血漿噴飛的快感,反而整部電影的步調是緩慢寥落,且輔以喪失時間感的末日詩歌(吉卜林詩作「軍靴」的錄音),讓觀衆產生冷戰歷史又再度回馬槍的錯覺,可以說丹尼鮑伊又迴歸了活屍題材最早就是爲諷刺政治現實而產生的本質。
於是它很大膽地沒將殺活屍與逃生的緊張感當主軸,而是聚焦人類在災變後部落化的生活與專制迴歸,而清醒的個人則面對無邊無際的寂寞與自由想望中。於是導演配上了後搖滾樂與詩歌,整體成了藝術之作。
至於主角們的命運也不是重點,而是以他們來對照出的外在現實是如此的虛實難分。大人們被恐懼綁架,少年的初生之犢,都在訴說在未知變動時代人們的心情。讓此片的「28年」變成遙望文明崩斷後,人類進入新的蠻荒中的心靈恐懼,如能放慢細品是無論在配樂、美術、運鏡上都呈現出一種夢囈的荒誕美。
同時它最好的部分仍是對人性的爬梳,兩個年輕主角都是在原生家庭的苦難中長大,但後來的善惡觀卻如此大相逕庭,有如威廉高汀的名作「蒼蠅王」的人物的鮮明對照,以此部的收尾來看,第二部對人性之惡將有更清楚的開展。
雖然電影市場蕭條,但名導丹尼鮑伊仍交出了藝術堅持之作,可以期待它系列作品的完整性,到三部曲出來時再評斷「28年毀滅倒數」的成與敗還不遲,且以末世美學來說,此部是完整達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