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睿超前部署風險控管 避免施工延宕

渢妙離岸風場計劃執行長馬文睿。圖/顏謙隆

臺灣離岸風電推動歷經三階段,風場業者遭遇最大風險就是COVID-19疫情。當時正擔任中能風場統包工程總監的馬文睿說,雖然工程進度確因疫情發生延遲,但由於超前部署,針對可能風險預先沙盤推演,備妥腹案,並和供應鏈建立嚴密夥伴關係,CIP開發的彰芳西島及中能風場,都有驚無險,並沒有導致併網期程延宕。馬文睿說,新冠疫情打亂風場開發既定期程,許多二階風場施工之初,就碰到疫情亂流,很多海上作業人員都是外籍人士,如何配合政府隔離法規,並保障外籍員工安全,有很多界面相當困難,只能和主管機關、承攬商密切合作,迅速反應進行危機處理。例如中能是第一座使用環海翡翠輪執行施工的風場,當時疫情導致翡翠輪完工時程延後,CIP緊急從歐洲調度備用施工船來臺灣,若沒有事前嚴密風險辨識及備援方案、與供應商滴水不漏配合,並與主管機關綿密溝通,風場完工時程恐會延遲一至兩年。

馬文睿分享經驗說,海上作業就是一系列風險管理。舉例來說,CIP對選擇的場址,不論海域陸域,包括海象、氣象、地質、風波流等,事前做非常詳盡整體調查。調查完後,僱用國際非常有經驗設計公司規劃風場,含水下基礎打樁的深度及適合重量等,之後再聘僱有經驗第三方,檢驗從調查到設計整個流程,確認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做double check(雙重檢查),不但嚴謹,且花非常多時間。這些時間及金錢的成本,都是爲了對風險及因應措施取得充分掌握。除了海上作業風險外,供應鏈延遲是另一個風險。他說,離岸風場施工作業,時程管控至關重要,因風場是由諸多部件組成,任一個部件延遲,都會有連鎖效應影響施工作業,整個影響下來,延遲會相當嚴重。他說,CIP風險管理方式,就是投入非常多資源,和供應鏈建立密切工作夥伴關係,把在歐洲及臺灣開發建造風場所學到的經驗,全部透明和供應鏈分享。用這樣緊密的夥伴關係,確保供應鏈風險可以最佳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