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組黨打造「美國第三勢力」 成績能比柯文哲好嗎?
▲世界首富馬斯克驚天一擊,宣佈組「美國黨」,藉以跟川普對幹。(圖/路透)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世界首富馬斯克驚天一擊,宣佈組「美國黨」,藉以跟川普對幹。他的政治目標很務實,只想在參議員和衆議院取得少少几席,只要成爲關鍵少數就好。這個目標和當年柯文哲組民衆黨一樣,希望在兩黨席次不過半的情況下,以關鍵少數左右政局。
美國支持第三政黨的民衆很多 但未必就會行動支持
柯文哲做到了,他帶領民衆黨獲得8個不分區立委,在立法院跟國民黨合作,把執政的民進黨壓得死死的,不得不發動「大罷免」,企圖翻轉立院席次結構,回覆全面執政。
共和黨目前掌握參衆兩院多數席次,算是全面執政,馬斯克能挫損共和黨,在明年期中選舉中取得一些席次,讓共和黨喪失多數席次的優勢地位?他能像柯文哲組建的民衆黨一樣,成爲舉足輕重的關鍵少數嗎?
美國民主與共和構成的兩黨政治主導美國政治久矣,已然成爲穩定結構,不易撼動。兩黨政治的運作相當順利,但對立嚴重,而且肉桶政治、分贓政治嚴重,迭將黨的利益、金主的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
一個顯明的事例是大兩黨爲了綁選票、惠金主,而大肆通過財經與社會政策消耗國家資源,導致美國聯邦政府赤字大幅增加,累計負債已經近40兆美元,如果考慮潛藏負債,如果加上社會福利支出,數額大約加倍。美國民衆多數對目前的政黨政治極其不滿,支持成立第三個政黨的民衆很多,但樂觀其成未必就會行動支持。
美國2024年11月大選結果,共和黨參院席次52,比過半數51席多一席;衆議院席次220,只比過半數218多出兩席。共和黨算是脆弱多數,美國黨只要在明年期中選舉能夠贏得參議院二席以上,或(及)衆議院五席以上,就可以形成關鍵少數的政黨。
難度看似不大,但實際上也不容易。尤其是參議院,以州爲選區,扳倒基礎雄厚的兩黨候選人確實困難;取得衆議院的關鍵席次相對容易,但必須精準選對選區,推出有競爭力的候選人。
美國第三黨不是沒有發展空間,但如何被肯定爲馬斯克所說的代表「80%中間選民」,挑戰他所謂的「一黨專制體制」,並「將自由還給人民」,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馬斯克除了「大創業、大成功」獲得肯定之外,在政治上有何代表性上的實質意義或是象徵意義,目前都是未知數。
▼美國民衆多數對目前的政黨政治極其不滿,支持成立第三個政黨的民衆很多,但樂觀其成未必就會行動支持。(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制度障礙、政治現實 馬斯克組黨的多方挑戰
馬斯克如今籌組第三勢力,企圖動搖現行兩黨格局,但建黨之路充滿制度門檻、選民羣體分歧與政治現實,面臨多方面挑戰。
首要挑戰是制度障礙。美國總統及參衆議員選舉採取「贏者全拿」的制度,對第三政黨並不友善,不像臺灣還設有不分區立委,靠政黨選票分配席次,民衆黨就是靠8席不分區而成爲關鍵少數的。美國缺乏能讓多黨制或第三政黨存在的制度性條件。
何況多數州規定,要取得選票資格,需要大量選民連署,門檻不低。所以,美國兩黨體制之外的政黨雖然長期存在,但在全國層級的選舉上始終不成氣候。
馬斯克鎖定新政黨明年期中選舉,將聚焦有關鍵影響力的少數選區,以左右國會整體組成,但如果推出實力足以與兩黨匹敵的候選人,在選戰中極可能只扮演攪局者與干擾者的角色,或許能削弱共和黨候選人的選情,如同民衆黨廣獲年輕人支持而削弱民進黨選情一樣。果若如此,馬斯克可對川普報一箭之仇,但未必可成爲關鍵少數。
馬斯克組黨的理由,目前只有空洞的「把自由還給人民」一句話,未提出具有號召力的政黨綱領,他簡略提出的政策內容包括減少國債、以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實施軍隊現代化、支持放松管制與言論自由、力挺科技與提高出生率的立場,都不具顛覆兩黨政綱的吸引力,也未呈現足以吸引中間選民的有力主張。
美國民衆誠然對現有政黨感到失望與不滿,雖兩黨各擁死忠支持者,各有其意識形態上的歸屬,中間選民也各有關懷,不代表馬斯克擁有一個真正的基本盤。他有什麼政策主張可以吸引所謂80%的中間選民?他在超越既有政黨的主張和魅力上恐怕不及柯文哲。
儘管馬斯克財力雄厚,但政黨發展的關鍵在於能否建立穩固的支持者網絡,而募款、動員與催票皆仰賴與選民之間深度連結,這需要耐心與時間,不是能用錢就能買到的。馬斯克是效率至上的人,有沒有長期深耕的耐力,令人不無疑問。
臺灣及多數國家的國會選舉,先取得20%甚至10%的選票,即可分配到小部分國會席次,佔有一席之地,進而逐步擴大勢力,徐圖發展。美國政黨必須取得多數選票才能取得席次,也才能發揮有效的政治影響力,馬斯克凡事急於求成,是否有意願長期經營選區,纔是成敗關鍵。
馬斯克還有致命的個人弱點。他旗下的企業擁有大量聯邦合同,川普不可能饒過他,當利益受損時,或許會影響他欲成爲政壇「第三勢力」的決心,而不會堅決成爲自由意志主義者的旗手。
不像柯文哲組黨之前,市長任期即將結束,爲了更上一層樓,只有組黨一途,義無反顧,而且沒有牽掛與包袱。馬斯克的新政黨能走多遠,並不是他一時興起就能達成的,所以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他想左右逢源,但他本人的政治立場明顯右傾,很難獲得左翼的民主黨選民支持;而和川普鬧翻後,右翼的共和黨選民也敬而遠之。所以,他可能左右不討好。
如果不能像柯文哲那樣,取得衆多中間選民支持,又獲年輕「小草」的擁戴,新政黨的前途多艱,結果很可能被川普看笑話;同時讓臺灣的柯文哲在深陷困頓之際,看到自己還是比馬斯克懂政治,取得更大成績,而聊以自慰併發泄苦楚吧?
▼馬斯克如果不能像柯文哲那樣,取得衆多中間選民支持,又獲年輕「小草」的擁戴,新政黨的前途多艱,結果很可能被川普看笑話。(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