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要“拯救人類” 腦機接口計劃全曝光!26年盲人重見光明

出品|本站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丁廣勝

“迴歸”科技圈後的馬斯克火力全開。

先有Robotaxi在德州啓動運營,挽回反覆跳票顏面,今有Neuralink“拯救世界”,計劃2026年讓盲人重見光明,2028年讓人類與AI融合——這是信奉第一性原理的馬斯克爲Neuralink開出的新“秘密宏圖”。

在2025年Neuralink發佈會現場,馬斯克說已經有7名志願者成功接受N1芯片(Telepathy)植入,患者中包括脊髓損傷與 ALS(肌萎縮側索硬化)羣體。一名ALS患者 Brad Smith 能通過意念操控電腦光標、編輯並配音視頻,實現與孩子互動。

獲得“新生”的7名志願者

(Noland Arbaugh,全球首位接受Neuralink設備植入術的人)

Noland Arbaugh於2016年6月發生車禍,導致從肩膀往下癱瘓。事故發生後,他籌集了1萬多美元購買一輛輪椅無障礙麪包車。盡力返回社會。

直到2024年1月,Noland Arbaugh加入Neuralink實驗,N1芯片縫入了這位前運動員的大腦。

(邁阿密大學邁阿密項目人員合影,該項目醫生負責Noland Arbaugh的植入手術)

Noland Arbaugh在完成手術後表示,這是一次“瘋狂的經歷”。2025年4月完成植入後,他於第二天出院。現在他能夠用他的想法控制電腦和智能手機。

更令人驚喜的是,Noland經常使用Neuralink設備與朋友們一起玩電子遊戲,並且經常獲勝。

(Brad Smith,首位接受N1植入的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第三位接受Neuralink腦植入的人)

而Brad Smith是首位接受N1植入的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這位三個孩子的父親大約六年前被診斷出患有ALS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不僅失去了行動能力,還失去了說話能力。

患病後,他依賴眼動追蹤技術交流,但這種方法不僅繁瑣,而且需要黑暗的環境,這意味着Brad在白天和戶外無法與家人朋友進行交流。

通過Neuralink腦植入手術後,Brad說:“我用大腦打字。這是我主要的溝通方式。”

Brad在社交媒體發文,感謝馬斯克!

(Alex,脊髓損傷導致失去手部功能,現在用意念控制虛擬機械手)

Alex此前在一家商店裡製造機器零件。失去手臂功能後,他只能提供口頭諮詢服務。

(Alex展示通過意念控制與別人玩石頭剪刀布)

Alex通過Neuralink腦植入手術後,可以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設計3D機器零件。可以說是重新迴歸了職場。

(Alex還展示瞭如何通過意念控制來玩射擊類遊戲,操作絲滑)

另一位志願者叫Mike,曾是政府僱員,一名測量技術員。患上ALS後生活和工作變得異常艱難。

(Mike,患上 ALS後通過Neuralink植入了芯片)

通過Neuralink植入芯片後,和Alex 一樣,Mike也使用CAD軟件配合 Neuralink 設備在家繼續進行測量工作,得以養家餬口。

Neuralink表示,已經有7位志願者完成芯片植入手術,以上是Neuralink公佈的4位志願者案例細節,其他3位暫未公開。Neuralink發文,希望有更多志願者報名加入。

(Neuralink公佈的截至目前參與項目的7位患者)

看完發佈會,一位硅谷投資人Deedy發文評論稱:“Neuralink 的最新演示確實讓我流淚了。 你可以用你的大腦玩馬里奧賽車、使命召喚,甚至可以控制機械臂來寫字。我的叔叔是殘疾人,能看到一支團隊真正釋放人類潛能真是太棒了。”

馬斯克轉發了該評論。

二代手術機器人登場1.5秒可插進一根電極

(Neuralink自研第二代手術機器人)

Neuralink堅持芯片植入物和手術機器人全部自研。

據介紹,因爲植入物的螺紋非常細,以至於人手無法插入。這意味着人類醫生很難完成手術的植入部分。而Neuralink研發的機器人,可以可靠、高效地將這些線插入需要的地方。

(第一代手術機器人和第二代機器人對比,右爲第二代)

在手術機器人頭部,包含5個相機系統的光學器件和傳感器,以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系統的光學器件。

而位於機器人頭部的核心設備是針,這根針比人的頭髮還薄,可以抓住、插入和釋放線。據介紹,第一代機器人植入每根電極線需要17秒,而第二代只要1.5秒。

現場,馬斯克還介紹了其他兩項產品,Telepathy可以幫助失去身體控制能力的人,Blindsight則可以幫助失去視力的人重見光明。

Blindsight是一副內置攝像頭的眼鏡和視覺層植入設備組成的產品,該產品通過攝像頭捕捉畫面,並將信息轉化爲電信號刺激視覺皮層,從而讓人獲得視力——Blindsight於2024年9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突破性設備認定”。

據瞭解,目前Neuralink的設備都是“研究性”的,不對外銷售。Neuralink會爲志願者提供差旅費用。

何爲Neuralink BCI系統?如何參與試驗

通過志願者招募,Neuralink正重點推進PRIME研究,即針對因頸椎脊髓損傷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而使用雙手能力有限或沒有能力的患者。

(Neuralink植入物N1芯片)

這是一個專項試驗,目的是Neuralink爲了評估植入物和手術機器人的安全性,並評估BCI(腦機接口系統)的初始功能,使四肢癱瘓患者能夠用他們的思想控制外部設備。

這項研究涉及在大腦中“計劃運動”的部分放置一個小型的、外觀上看不見的植入物。

植入物N1芯片被密封在一個生物相容性外殼中,可以承受比人體更惡劣的幾倍的生理條件,它由一個小型電池供電,通過一個緊湊的感應充電器從外部無線充電,意味着用戶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這個設備。

整體來看,Neuralink的BCI(腦機接口系統)分爲三個部分,N1植入物(一種 BCI 植入物)、R1機器人(一種手術機器人)和 N1用戶應用程序(BCI 軟件)。

N1植入物通過分佈在64根線束上的1024個電極記錄神經活動,每根線束都比人的頭髮細。

而想要參與該項目的志願者,Neuralink也做了嚴格要求:

· 因脊髓損傷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導致四肢癱瘓(四肢功能受限),且受傷後至少1年(沒有改善)。

· 年滿22歲。

· 有一個持續且可靠的護理人員。

· 該研究將需要大約6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 參加 BCI 研究會議,每週至少參加2次,每次1小時。

Neuralink不接受的志願者:

· 已經植入裝置(心臟起搏器、深部腦刺激器(DBS)等)。

· 有癲癇病史。

· 需要爲正在進行的醫療狀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MRI)。

· 正在接受經顱磁刺激(TMS)治療。

如果符合條件,可以在官網報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報名人所在國家需要符合Neuralink開放國家列表,中國在列。

雄心勃勃的馬斯克2028計劃

Neuralink公司由馬斯克於2016年成立,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弗裡蒙特(Fremont, CA),願景是建立人腦與計算機之間的高帶寬雙向接口,推動人類進入“人機融合”的未來。

(Neuralink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這是Neuralink 2016年成立以來的重大節點:

· 2019年,他們首次公開演示腦機接口實驗:在豬身上實現神經讀取。

· 2020年,猴子通過 Neuralink 玩《Pong》遊戲,意念控制方向。

· 2023年,獲得美國 FDA 批准,進行首個人體臨牀試驗。

· 2024年,第一個人類(Noland Arbaugh)成功植入芯片。

· 2025年,宣佈已有7人接受植入,發佈全腦接口願景。

據Semafor報道,今年5月,Neuralink已籌集6億美元資金,使其估值提升至90億美元。在此輪融資之前,彭博社曾在4月份報道稱,Neuralink計劃以85億美元的估值籌集5億美元。

(Neuralink腦研究計劃:從運動到視覺,到深層控制,對應三款產品爲Telepathy、Blindsight、Deep)

Neuralink的終極目標是構建“全腦接口”——能向任何地方的神經元寫入信息,可以實現生物大腦與外部機器之間的高帶寬連接。按Neuralink計劃,這些只要通過全自動手術就能實現,而且24小時就能搞定。

未來三年,Neuralink將按照計劃向“全腦接口”邁進:

· 2025年第四季度:計劃在言語皮層進行植入,目標是直接解碼無聲的“意圖言語”(即在心中所想的語言,而非實際發出的聲音)。

· 2026年:植入芯片的電極數量將提升至3000個,啓動“盲視”(Blindsight)項目。

· 2027年:電極數將進一步提升至1萬個。實現多設備植入,例如在運動皮層、言語皮層、視覺皮層同時植入,以實現更廣泛的功能。

· 2028年:電極數將超過2.5萬個,能夠觸及更深層腦區。將設備用於治療精神類疾病、神經性疼痛等更復雜的神經調節障礙。開始探索與AI的深度融合,全體人類都有望與AI互聯。

據馬斯克說,脊髓損傷患者Alex甚至有望連接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機械手,未來每個人都可以用意念控制機器人。

儘管有質疑的聲音,但無論如何,腦機接口的發展正在提速。這是一場令人興奮的發佈會,科技圈需要馬斯克的“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