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旗下Neuralink加入AI仿生眼研究 讓盲人復明的腦機設備何時落地?

《科創板日報》7月26日訊 美國政府臨牀試驗登記平臺ClinicalTrials.gov顯示,馬斯克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正與加州及西班牙的研究機構展開合作,進行一項研究視覺假體的臨牀試驗。

據悉,這項研究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贊助。具體而言,該項目旨在“解決智能仿生眼研發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人員表示,這款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設備將幫助視障人士實現人臉識別、戶外導航及文字閱讀等功能。

就在近日,Neuralink向投資者展示的一份文件顯示,到2030年公司將正式推出Blindsight盲視芯片,每年的手術量將擴大到10000例,年收入超過5億美元。

目前Neuralink在試驗中的具體角色尚未明確。研究描述顯示,該試驗目前僅通過邀請招募患者,並將“在條件成熟時”引入Neuralink的患者數據。此次合作代表了腦機接口技術應用的潛在進步,同時也標誌着Neuralink臨牀研究活動的顯著擴展。

事實上,幫助盲人恢復視覺(盲視,Blindsight)已是Neuralink近三年產品路線圖中一大重點。公司計劃聚焦視覺重建,通過高通道電極刺激視覺皮層,並於2026年實現黑白輪廓感知,形成初步視覺。在更遙遠的未來,這項技術或將與VR/AR功能融合,從而構建更爲全面的數字視覺。

一系列案例已經證明,越來越多的腦機接口正在與外部設備聯用。今年6月,全球第三位接受Neuralink腦機接口植入的患者,在漸凍症惡化前錄下了自己大量的音視頻素材。隨後,其與團隊一同使用xAI的人工智能應用Grok,結合其個人語音訓練了一套AI模型。該模型能夠補全其語句,並用他本人的聲音實現對話。

對於Neuralink來說,探索腦機接口與AI的深度融合是公司的終極目標。馬斯克曾表示,有了Neuralink,每個人類都可以用意念操控一臺特斯拉擎天柱機器人,即人形機器人將跳過複雜的動作編程階段,直接接收人腦的原始指令,實現真正的“身隨念動”。

國內方面,一名41歲失去自主行走能力的患者,在外骨骼設備的輔助下鍛鍊行走。具體來說,腦機接口通過頭皮電極接收並解碼腦電信號,利用視頻及指導語引導,把“運動想象”變成操作指令,指令驅動外部設備或直接刺激脊髓/腿部神經,帶動肢體活動或觸發肌肉收縮,完成行走動作。

腦機接口下游應用市場潛力巨大,麥肯錫預測,全球腦機接口醫療應用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到400億美元,2040年達到1450億美元。其中,以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爲主的市場規模2030年預計爲150億,2040年爲850億;以情緒評估與干預爲主的醫療消費市場規模2030年預計爲250億,2040年爲600億。開源證券研報指出,醫療仍是腦機接口當前主要產業化方向,下游應用解決方案企業中醫療方向佔比過半,看好政策和技術共振下腦機接口產業加速落地,受益標的包括巖山科技、中科信息、狄耐克、瑞邁特、翔宇醫療、創新醫療、誠益通、塞力醫療、愛朋醫療、盈趣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