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機器人烏託邦」可能在歐陸?2大挑戰待克服

億萬富豪馬斯克最近預言,到2040年,人形機器人數量會超過人類。姑且不論「機器人烏托邦」願景是否不切實際,現已有協作式機器人能與真人在共同工作場域互動,是目前成長最快的市場區塊。 美聯社

億萬富豪馬斯克最近預言,到2040年,人形機器人數量會超過人類。馬斯克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句話的可信度是否和他的全自駕車預言一樣,有待觀察。不過,若馬斯克的「機器人烏托邦」(Robotopia)願景不是空想,歐洲大陸倒是可做實驗的沃土。

種種以機器人取代人力的想像,往往忽略勞動市場複雜的現實:即使在機器人接受度高的南韓,目前製造業勞力自動化的比率也僅約10%;全球佔比更低,接近1.6%。以上是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

歐洲大陸是實驗沃土

話雖如此,彭博資訊專欄值家羅倫特(Lionel Laurent)指出,馬斯克熱中打造的「機器人烏托邦」,倒是與歐陸需求契合。勞工短缺、人口萎縮,政治人物迫切想遏制對外籍勞工的依賴,將使發展機器人和自動化成爲當務之急。至於企業是否負擔得起,暫且不論。

機器人作爲科技解方要吸引人,絕不只是以機器取代在廠房辛苦工作的血肉之軀,而是設法從日益萎縮的勞動力獲取更多價值。歐陸的人口年齡中位數稱冠世界各大洲,光是義大利就幾乎追上日本,歐洲的生育率也每況愈下。企業爭相招聘新人來遞補退休勞工,疫後生產線遷回境內更加劇缺工情況。歐盟報告指出,缺工潮正席捲約莫40種職業,從營建到醫療照護都受衝擊,尤其是過度依賴廉價勞力的行業。

機器人技術也日新月異,但看來不像來自科幻片的藍領勞工終結者,更像是輔助者。與操作人員在共同工作場域互動的協作式機器人(cobot),是成長最快的市場區塊。現在,有人工智慧(AI)加持,倉儲機器人運用由ChapGPT打響知名度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已能自行學習如何挑揀、包裝物品。儘管馬斯克宣揚的人形機器人最引人矚目,但未來種種較低調、更實際的應用也將紛紛問世。

在移民法規嚴格且勞動市場緊繃的丹麥,機器人密度排名已高於美、英、法。鑑於未來五年估計將短缺6,700名勞工,丹麥電機技師工會與僱主聯盟去年委託顧問公司HowToRobot進行研究,探討哪些任務或許最適合自動化。結論是,光是把拉線、鑽洞、切溝這類重複性的任務自動化,就足以填補14%的勞動力缺口。此數看似不大,但若擴及整個歐陸以及各行各業,積少成多就很可觀,且能吸引新進人員。

比起延後退休年齡(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或擴大引進外籍勞工(在德國助長反移民政黨氣焰)的對策,以自動化因應缺工問題,是政治阻力較小的解決辦法。

兩大障礙有待跨越

但有兩大挑戰必須克服。一,誇大其辭會導致反效果。愈是吹捧過度,愈可能令人失望。安全顧慮有其根據,有些產業的自動化難度較高,即使在高科技發達的國家亦然。日本經驗就凸顯出機器人很難引進服務業,例如老人照護。

另一道障礙是籌措資金。自動化專家威爾森估計,工業機器人(含工具和固定夾具)通常每具成本約9萬英鎊(11.1萬美元)。以英國製造業勞工估計缺額約5.8萬人計算,理論上,要填補這個缺口需要支出30億至50億英鎊。若因此增加價值60億英鎊產出的估計數字正確,這筆投資就花得值得,但這畢竟是一大筆錢,最終能否開花結果,尚需時間和專業技術灌溉。更何況,機器人不繳稅,對福利國家的財政也沒助益。

因此,歐洲面對生產力滑落和人口萎縮,自動化充其量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還需佐以勞動市場改革以及促進成長的政策。話雖如此,歐洲既已在前幾波科技革命錯失先機,這次更當把握機會設法領先羣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