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創黨!科技富豪搶麥 民主恐消音

漫畫/波波

在今年美國獨立紀念日,馬斯克在其X社羣平臺上拋出一句模糊而引人遐想的話語:「Great day for some…fireworks」。馬斯克指的是真正的煙火嗎?還是政治煙火即將綻放的隱晦訊號?隨後併發起一項網路民調,詢問是否應該創建「美國黨」(America Party),藉此挑戰長期主導美國政壇的兩大黨體制。幾乎同時,OpenAI執行長奧特曼亦在網路上表達自己對當前政治體系的疏離感,聲稱自己如今是「政治上的無家者」,並呼籲建立一種以科技與資本主義爲核心的未來。再過一天,馬斯克旋即宣佈已成立了「美國黨」。

從表面看來,這兩位科技巨擘的不滿與倡議,反映了當代菁英對政黨政治功能失靈的批判。尤其是對川普總統所簽署的「又大又美法案」,包含政府大規模開支刪減、取消清潔能源補助、修改社會安全網等爭議內容,抱持強烈反對態度。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當科技億萬富翁主導政治話語,民主還能保有其原初的多元與平衡嗎?

馬斯克對兩黨體制的不信任並非毫無根據,根據蓋洛普民調,約四成三的美國人自認爲是「獨立選民」,顯示出選民對傳統政黨的疏離。而在歐洲,一項由TUI基金會執行的跨國調查則顯示,僅五成七的年輕歐洲人認爲民主是最佳的治理體制,在波蘭、法國、西班牙等國更低於一半,甚至有二成一的年輕人支持在某些條件下接受威權統治。這些數據揭示了全球民主制度正面臨信任危機,而極端、簡化與個人化的政治替代方案正趁勢崛起。

馬斯克與奧特曼的話語雖未明言主張威權,但其提倡的「科技菁英治理」或「技術官僚烏托邦」,本質上有脫離民主審議、忽視社會多元的危險。奧特曼在貼文中表示,他相信自由市場比政府更有效率,應鼓勵人們「賺大錢,然後再尋求財富再分配」;這種論述看似關懷公平,實則迴避了對貧富差距、稅制不公與制度性排除問題的深層反省。科技富豪們「共享資本魔法」,是否只是爲自己累積更多政治影響力的修辭包裝?

從歷史來看,當制度性信任崩解,極端主張往往乘虛而入。正如歐洲年輕人對民主的信心下滑,與其成長過程中的經濟焦慮與制度失能密切相關;研究指出,對自己處境感到經濟不利、且認同右翼立場的青年,是最容易放棄民主信念的羣體。這樣的趨勢也正在美國出現,當極端右派如川普重回執政,並推動大幅削減社會補助與環境政策,反彈的聲音便可能尋求非傳統管道發聲。但這樣的反彈,是否只是另一種菁英主導的輪替,而非重建民主?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民主的未來需要更深刻的自省與集體參與。我們不能將希望寄託在少數科技領袖的智慧與善意上,也不能用「民調政治」或「技術治理」取代制度設計、透明機制與多元代表。唯有強化基層公民教育、重建公共信任、促進制度更新,民主才能在AI與資本主導的未來中站穩腳步。

在火光四射的美國國慶日之後,或許更該問的不是馬斯克創立新政黨後會有什麼發展,而是當民主被看作過時與低效的制度時,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讓人們相信它值得守護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