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特朗普迴應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當地時間7月6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被問及如何看待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宣佈成立新政黨時表示,馬斯克“可以從中找點樂子”,但他認爲這實屬“荒謬”。
當地時間7月5日,馬斯克與特朗普政府圍繞日前生效的所謂“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的矛盾再度升級。馬斯克當天宣佈成立一個獨立於共和、民主兩黨的新政黨——“美國黨”,並聲稱該黨將代表美國社會“80%的中間選民”,瞄準明年的國會中期選舉,爭取在參衆兩院佔得一席之地。
截至目前,聯邦選舉委員會尚未發佈表明該政黨已正式註冊的文件。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出生於美國境外,因此沒有資格競選美國總統,他也尚未透露誰將是該黨的領導人。
實際上,美國兩黨制之外確實曾出現了一些高調的政治人物,但他們很難在全國範圍內獲得足夠強大的支持率,進而對兩黨構成真正的威脅。在去年的總統大選中,自由黨、綠黨和人民黨等候選人都曾試圖阻止特朗普或其民主黨對手哈里斯,但都徒勞無功。
“美國黨”理念是什麼
截至目前,馬斯克沒有向外界透露有關“美國黨”的具體政策綱領,但卻多次轉發並積極迴應社交平臺X粉絲關於該黨綱領的提議。從目前跡象來看,綱領很可能延續馬斯克在白宮任職期間的理念——將削減政府債務和超額財政支出列爲首要任務。
此前,一名來自X的關注者曾向馬斯克提問:"這就是美國黨的綱領嗎?"隨後列出了以下主張:縮減債務,僅進行負責任的開支;通過AI/機器人技術實現軍隊現代化支持科技發展,加速贏得AI競賽;全面減少監管(尤其是能源領域);主張言論自由;鼓勵生育;其他領域均採取中間路線政策。馬斯克轉發了帖文,並寫道"沒錯!",但仍未進一步提出正式的政策方案。
有分析認爲,鑑於馬斯克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政黨,他需要應對一系列複雜的州法律、耗時的選票獲取規則和激烈的訴訟。
資深選舉律師佈雷特·卡佩爾 (Brett Kappel)指出,美國各州對政黨列入選票的法律規定各不相同,這些障礙"從高難度到極難克服不等"。在某些情況下,新興政黨可能需要通過提交大量選民簽名才能讓候選人獲得參選資格,之後還要在多次選舉週期中獲得一定比例的選票。
例如,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個新政黨需要登記該州0.33%的選民(約7.5萬人)作爲註冊成員,或提交110萬選民的簽名。此後,爲了保持資格,政黨必須維持0.33%的註冊門檻,或在全州範圍的選舉中贏得至少2%的選票。
若要在全國層面獲得認可,各州政黨還需向聯邦選舉委員會尋求諮詢意見。這些努力幾乎肯定會遭到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強烈抵制,包括在各州就簽名問題發起法律挑戰,迫使馬斯克(或其他有志創建第三政黨的發起人)投入鉅額訴訟費用。
"所有州的法律都偏向兩大政黨,並儘可能阻礙第三政黨的出現。"卡佩爾向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表示。
創建一個希望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活動的政黨也將是耗時漫長的過程。在某些州,雖然馬斯克或許能讓該黨少數候選人獲得參選資格,但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全國性政黨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無法趕上2026年中期選舉。
不過,馬斯克於4日在X發文稱,新興政黨可以“集中精力爭取2到3個參議院席位和8到10個衆議院選區”,並主張“這足以在爭議性法案中成爲決定性票數”。
卡佩爾還強調,成立於數十年前的綠黨和自由黨至今仍在各州爭取選票資格和政黨認可。"創建新政黨並使其獲得參選資格的門檻極高。如果有無限資金或許可行,但這是一個多年項目,耗資將達數億美元。"卡佩爾說。
就在馬斯克醞釀組建第三政黨之際,他暗示仍可能繼續參與共和黨政治。他表示,將支持那些曾反對“大而美”法案的共和黨議員,承諾支持目前正在爭取連任的肯塔基州共和黨衆議員托馬斯·馬西。
各方怎麼看“美國黨”
6日晚間,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真實社交”(Truth Social)猛烈抨擊馬斯克,稱其行爲"徹底失控"。"我遺憾地看到埃隆·馬斯克在過去五週完全'脫軌',簡直就像一場'列車事故'。"特朗普寫道:"他甚至想組建第三政黨,儘管這類政黨在美國從未成功過。"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馬斯克應該專注於經營自己的公司,遠離政治。“所以我相信,他(馬斯克)所在公司的董事會希望他回來管理這些公司。那些董事會不喜歡(馬斯克)昨天的聲明,會鼓勵他專注於自己的商業活動,而不是政治活動。” 7月6日,貝森特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說道。據此前報道,今年4月,馬斯克和貝森特二人曾就國稅局代理局長人選在白宮西翼走廊爆發激烈爭執。
但也有人對馬斯克的主張表示支持。儘管曾頻繁批評馬斯克,但億萬富翁馬克·庫班卻表現出願意合作的態度。他先是轉發了馬斯克的公告,並配上煙花和火焰表情符號,隨後更直接表態支持。
"我與“競爭民主中心”有合作。"庫班寫道:"他們會幫你搞定選票資格,這就是他們的使命。"據悉,“競爭民主中心”專門協助第三方和獨立候選人在全美各州獲得競選資格。
另一位在2024年大選中力挺民主黨候選人哈里斯的前特朗普白宮幕僚安東尼·斯卡拉穆奇向馬斯克喊話。他在X平臺上發文稱:“希望能見面商討,我的私信功能已經開啓。”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