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用戶關心的安全話題真是“汽車撞卡車”嗎
針對理想i8碰撞安全性測試視頻發佈後持續引發的熱議,8月3日晚,理想汽車發佈迴應稱,測試只爲驗證被動安全性能,“測試結果不應被解讀爲對其他品牌產品質量的論斷”。
理想汽車與東風柳汽乘龍確實不存在直接競爭關係。因此,理想方面在迴應中表達的“無意對其做出質量方面的引導性評價”以及“導致東風柳汽乘龍品牌被意外捲入輿情爭議,實屬無心之舉”的說法,應該說是可信的。
但是,輿論關注這場測試的原因,並不是在關心理想汽車和乘龍卡車誰更“硬”。儘管在事件發酵後,不少網友涌入乘龍卡車的直播間和評論區,要求乘龍迴應。但明眼人都看得清,這不過是一種調侃和玩梗,沒必要太當真。
關鍵的問題在於,安全測試的方法多種多樣,爲什麼非要挑選“汽車撞卡車”?理想在迴應中表示,“小車碰撞大車”一直是廣大乘用車用戶最關心的安全話題之一。然而,這個說法真的成立嗎?家用車和重型卡車正面對撞,真的是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嗎?有多少用戶會因爲安全測試的結果,就相信自己能在這樣的狀況下安然無恙?
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每一位讀者心中都有數。既然如此,值得追問的問題就是,汽車廠商爲什麼非要安排如此奇葩的商業營銷?
其實回過頭來看,這兩年,有不少汽車品牌都曾因爲奇葩營銷受到網友的吐槽。有的宣傳在車裡可以吃火鍋、打麻將;有的用網紅暈車狗做宣傳,證明自家汽車的底盤很穩;有的宣傳自家汽車可以緩解高血壓、提高免疫力;甚至還有某品牌宣稱要把馬桶裝到車上。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營銷,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拿一些用戶的“僞需求”做文章。
汽車能撞贏卡車,顯然也屬於“僞需求”之列。今天的用戶確實越來越關注汽車的安全性能,但再怎麼樣,也不會真的有人認爲自家的汽車可以成爲馬路上的“坦克車”“高鐵列車”。
那麼,爲什麼會有人想出“汽車撞卡車”的點子?或許根本的原因還是,如今各家汽車品牌都很注重對安全性能的宣傳。甲品牌很安全,乙品牌也很安全,那麼怎麼才能說明自家的產品纔是“最安全”?在這樣的焦慮之下,營銷的手段必然會不斷翻新、升級,發展到了極端,自然就會出現“卡車撞不過家用車”的情況。
說到這裡,我們也就看得明白,問題的根源仍然是汽車行業整體性的內卷。同行之間爲了爭奪有限資源而產生的激烈競爭,導致各品牌都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在很難勝人一籌的情況下,不得不在一些奇葩的賽道上各出奇招。
中國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797萬輛,同比增長23.1%。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86.6萬輛,在汽車新車總銷量中的佔比達到40.9%,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經歷突飛猛進的發展期後,想要在原有的成績上再次取得突破,就必須沉下心來,在技術的創新和產品的質量方面持續打磨。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只有把更多的精力轉向長期主義,而不是寄希望於劍走偏鋒的商業營銷,纔有可能在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
每一位用戶都希望自己購買的汽車更安全,但這並不需要也不可能通過“汽車撞卡車”之類的奇葩測試和營銷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