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上海購車補貼擴圍,以舊換新“申意”滿滿
繼2月12日發佈《2025年上海市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政策實施細則》後,4月12日,上海進一步加力支持汽車置換更新,將補貼範圍擴大至外牌舊車:
1月1日至12月31日,個人消費者購買1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小客車新車,且在規定期限內轉讓本人名下在外省市登記的小客車,給予一次性1.5萬元定額補貼;購買10萬元以上國六b排放標準的燃油小客車新車,且在規定期限內轉讓本人名下在外省市登記的符合條件的燃油小客車,給予一次性1.3萬元定額補貼。
儘管昨天的天氣不佳,但補貼消息一出,不少車主仍火速下單置換新車,或預約試駕——截至2024年底,長期駐滬外省市號牌約105萬輛,本次補貼擴圍,將直接惠及這一部分車主。
去年11月,上海也曾出臺類似的外牌以舊換新政策,但由於政策有效期僅兩個月,部分車主尚未來得及換新。如今,進一步將外牌舊車納入置換更新補貼政策支持範圍,這些等待已久的車主,終於能如願以償購置新車。相當規模的市場,加上積壓的需求,讓此次新政大受歡迎。
從去年以來,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特別是汽車以舊換新,發佈了一系列政策。
1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於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商務部等八部門印發《關於做好汽車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3月16日,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指出,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地方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動汽車、家電、家裝等大宗耐用消費品綠色化、智能化升級。
落實到具體層面,2025年“兩新”政策在單車補貼上金額與去年持平,加之政策覆蓋全年,這一力度可謂大超市場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講,短短兩個月,上海接連施策,拉齊滬牌與外牌的補貼標準,正是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要求,延續超預期的政策力度,積極主動推進汽車以舊換新工作,釋放汽車消費的潛在需求。
從國家到地方,爲何汽車置換更新政策一再超預期?答案在數據中。2024年,我國乘用車銷量爲2756.3萬輛,同比增長5.8%。多家機構測算,政策拉動國內乘用車銷量在200萬到250萬輛之間,對國內乘用車市場的增長髮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今年以來,截至3月28日,我國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已超176.9萬份,全國新能源汽車乘用車已累計零售超205萬輛,較上年同期增長約34%。
數字背後的關鍵詞是“消費潛力”。總體上講,我國消費市場正由“增量時代”進入“增量和存量並重時代”,特別是在汽車領域。2024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53億輛,其中汽車3.53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5.42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5.06億人。汽車已經成爲無數中國家庭的必備品,汽車消費也成爲無數家庭的剛需。
不過,受限於大宗消費品及其相對耐用的屬性,加上牌照異地登記等原因,汽車置換補貼相對於家電來說程序更爲複雜。對於在滬的外牌車主而言,根據此前的政策,如欲置換新車,需要回到上牌地,加之各省市政策細則不盡相同,因此以舊換新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都較高。
隨着滬版新政落地,對於有置換意願但糾結於置換成本的這部分車主,真金白銀的置換補貼,無疑降低了很大一部分經濟負擔,刺激了消費意願,巨大的消費潛力,也由此得以釋放。這正是“兩新”政策實施的初衷——去舊更容易、換新更願意。
站在行業的立場上,釋放汽車市場的以舊換新消費潛能,也能促進企業加速更新換代。消費者以舊換新,其目的是購買更新、更具技術含量、品質更好的產品,以此實現消費升級。那麼對於企業而言,要滿足消費者對於更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同樣需要“以舊換新”,用技術創新、產品更新,淘汰過時產能,以此實現產業的煥新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