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姆達尼震撼紐約!民主黨初選左翼逆襲 但左派走得出進步選區?
▲佐赫蘭·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圖/翻攝自Facebook/Zohran Kwame Mamdani )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紐約市長民主黨初選出現震撼翻轉。33歲、來自烏干達移民家庭的州衆議員佐赫蘭·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以進步派、民主社會主義者的姿態,擊敗政壇老將、前州長安德魯·科莫,成爲民主黨提名的領先者。他有望成爲美國曆史上首位穆斯林及印度裔紐約市長。
這場選舉 凸顯美國進步派新世代的集體焦慮
馬姆達尼的政見主打租金凍結、免費巴士、市營雜貨店,以及對富人課稅,直指紐約嚴峻的生活負擔與貧富不均。他擅長社羣媒體,並贏得大批年輕、受教育選民的支持——這些人對城市居住成本早已心生不滿,而他的草根政治、直白訴求成功激起共鳴。
他的對手科莫,雖然曾因疫情處理獲得全美知名度,但也因性騷醜聞與建制派標籤而形象受損。馬姆達尼的選戰策略明顯借鑑AOC(奧卡西奧-科爾特斯)模式,依靠進步派動能與數位溝通工具撼動傳統政治結構。他不諱言對以色列的批評與對巴勒斯坦人的支持,雖在部分社羣引發爭議,但反而強化了他的政治識別度。
馬姆達尼的支持基礎跨越種族與文化,他的選民包括受薪階層、少數族裔,以及大量正在經歷「理想城市與現實生活成本矛盾」的白人年輕人。
許多選民表示,即使自己財務尚可,也願爲他人負擔更多稅金,只爲留住紐約這座城市的社會多樣性與人性溫度。
這場選舉也凸顯了美國進步派新世代的集體焦慮,即便擁有學歷與夢想,在當今的紐約也可能無法立足。馬姆達尼的勝利,某種程度就是這羣城市年輕人對高房租、高物價、低希望的集體反擊。
▼這場選舉也凸顯了美國進步派新世代的集體焦慮。(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左翼崛起? 選舉熱情的缺席是美國民主大問題
馬姆達尼的勝選被形容爲左翼的勝利,也被部分民主黨內看作進步派重整旗鼓的起點。但一個冷冰冰的事實卻不容忽視,紐約市的選舉參與率極低,這場「歷史性選舉」其實是發生在「沉默的多數」缺席的情況下。
2021年,儘管市長、市議員等地方職位全面改選,紐約市只有23%的登記選民參與投票。全市470萬活躍登記選民中,只有約100萬人投票,這使得市長的正當性與民意代表性打上問號。
情況在地方層級更爲嚴峻。以2023年一場競爭激烈的市議會初選爲例,其中一位當選議員僅得到2,126票就當選,而該選區有超過35,000名登記民主黨選民與約14萬6千名適齡居民——也就是說,只有約6%的登記黨員、1.45%的合格居民,決定了議會代表是誰。這不是民主的勝利,而是冷漠的產物。
馬姆達尼的成功來自精準動員進步選民、善用社羣媒體、組織青壯年義工挨家挨戶拜票。這是高效率的參與戰術,但也暴露出選民參與的斷層——當城市中多數人未參與選擇領導人,小衆即成多數,政治就更容易被極化、被情緒駕馭。
而這也正說明了,馬姆達尼模式非常難外推至全美國。紐約是民主黨票倉,是多元與國際化的象徵;但它的選民結構、投票模式與全美選民輪廓相去甚遠。進步派在紐約的勝利,若被誤判爲民主黨在全國可以複製的策略,將是政治判斷的重大誤區。
民主黨若以馬姆達尼的勝利爲路線新指標,可能會忽略中間選民與溫和派在搖擺州的重要性,反而助長共和黨對「激進左派」的恐懼論述重整旗鼓。
在紐約,馬姆達尼代表理想主義者的勝利;在密西根與喬治亞,他可能會是「太激進」的代名詞。
最值得警惕的,不只是馬姆達尼左派路線能否走出紐約,更是當大多數人不願參與選舉時,任何極端路線都可能乘虛而入。
▼民主黨若以馬姆達尼的勝利爲路線新指標,可能會忽略中間選民與溫和派在搖擺州的重要性,反而助長共和黨對「激進左派」的恐懼論述重整旗鼓。(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