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也搞“一國兩制”?馬來西亞人,爲何無法隨意進出東馬?

馬來西亞的國土組成比較奇怪,其3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由兩塊不相連的領土組成。

西邊的馬來半島(西馬)和加裡曼丹島北部(東馬),二者最近處距離也超過600公里。

▲東馬和西馬

馬來西亞人口約3400萬,其中西馬佔馬國總面積的39.5%,卻擁有全馬80%的人口,東馬的面積更大卻人口稀少。

▲馬來西亞人口密度

除了自然地理上的隔閡,東馬與西馬在政治上也存在巨大隔閡。東馬分爲砂拉越和沙巴兩州,他們在教育、移民政策、法律、資源開發及利益分配方面保有巨大的自主權。

長期以來,就算是馬來西亞本國人(西馬戶籍),進入東馬也必須辦理東馬的國內簽證,東馬兩州出於自身利益考量,會經常拒絕來自西馬的官員等特殊羣體。

即便2006年後東馬適度放寬對西馬人的入境限制,西馬民衆在東馬停留的時間仍不得超過3個月,既無法參與選舉也較難實現就業。

▲擁有大馬身份證也不能隨意進出東馬

如果外國人從西馬入境旅遊,要想前往東馬,還需要東馬海關再蓋一次入境章,這種情況在統一主權國家內極爲少見。

那麼東馬二州爲何能擁有如此特殊的國內地位?在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博弈中,馬來西亞中央政府與東馬地方政府進行了幾番權力爭奪?

▲東馬砂拉越首府古晉

一、土著世界

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南洋羣島兩部分組成,南洋羣島(包括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是南島民族的聚居地。馬來人是南島民族的一支,是馬來西亞現在的主體民族,主要分佈在馬來半島。

▲東南亞

馬來人還少量分佈在周邊島嶼,如加裡曼丹島北部(東馬)等地。馬來半島與加裡曼丹島最近處距離爲600公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二者少有聯繫。馬來半島反倒是與蘇門答臘、爪哇等島聯繫更爲緊密。

相較於其他南島民族,馬來人生活的區域較早建立了文明。7-15世紀,在中華與印度文明的交互影響下,馬來人在馬來半島及周邊地區先後建立了三佛齊、滿者伯夷等地區政權,佛教也在此紮根發展。

▲三佛齊

10世紀後,伊斯蘭教隨着阿拉伯商人的腳步來到東南亞。伊斯蘭教宣揚的信衆均爲兄弟姐妹的教義讓底層民衆得到救贖,位於海路要衝的馬來半島最先伊斯蘭化。

到15世紀,信仰伊斯蘭教的馬六甲王國崛起,取代了滿者伯夷的地區霸主地位,佛教在南洋羣島式微。

▲東南亞宗教地圖

馬來半島以東,是面積達74萬平方公里的加裡曼丹島(婆羅洲),14世紀建立的文萊帝國是這裡的統治者。這同樣是一個由馬來人建立的伊斯蘭政權。如今歸屬東馬的兩個州,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都是文萊的領土。

相較於馬來半島,加拉曼丹島的馬來人並不佔絕對多數,這裡還生活着卡達山、達雅克等土著民族。這些民族也是南島民族,其文化上與馬來人有相似性,開化程度要落後於馬來人。

▲南島民族分佈

16世紀後,葡荷英等西方國家先後將觸角伸進南洋羣島。他們試圖在當地建立殖民據點,進而控制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

文萊帝國在16世紀後衰落,其東北領土(今東馬沙巴)被來自菲律賓的蘇祿王國佔據,衰落的文萊帝國僅能控制加里曼島西北部(今文萊、東馬砂拉越)。

▲古代東南亞(勃泥即文萊)

二、米字旗下的鄰居

到19世紀初,已在印度站穩腳跟的英國繼續向東擴張。英國盯上了馬來半島,到1824年,英國已控制檳榔嶼、新加坡和馬六甲,英國將三地整合成“海峽殖民地”,作爲在馬來半島的前進踏板。

被逐出馬來半島的荷蘭人則全力以爪哇島爲核心,向周邊外島如蘇門答臘、加裡曼丹南部擴張。

文萊統治的加裡曼丹西北部在1840年代因稅收過高而陷入動盪。當時文萊蘇丹的舅舅哈辛奉命平叛,他尋求到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布魯克的協助。

▲哈辛(左)與布魯克(右)

布魯克在平叛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哈辛卻因國內矛盾試圖賴掉此前許諾給布魯克的礦山。惱怒的布魯克率領探險隊駕駛武裝船舶對哈辛開戰,面對先進武器的碾壓,文萊被迫將古晉(今砂拉越州首府)及周邊大片土地讓予布魯克。

1842年,布魯克接受文萊蘇丹冊封,成爲砂拉越的拉惹(源於梵語,意爲王公)。布魯克不斷施壓文萊蘇丹,獲得了整個砂拉越的統治權併成爲獨立政權,文萊蘇丹的領地被限於首都周邊(今文萊領土範圍)。

▲砂拉越王國的擴張

東南亞只是列強全球殖民爭霸的其中一幕,19世紀60年代後,法國從海上入侵了越南、柬埔寨;荷蘭控制了南洋羣島的大部分地區。

美國在1865年從蘇祿王國手中租取沙巴,後幾經輾轉於1882年被英國獲得。1888年,沙巴連同鄰近的文萊一同成爲英國保護領。同年統治砂拉越的布魯克王朝接受英國爲宗主,成爲英國的保護國。

婆羅洲政治版圖至此穩定,北方是英國控制的砂拉越、文萊兩個保護國以及沙巴殖民地,英國控制區佔婆羅洲總面積的27%,餘下73%的土地被荷屬東印度控制。

▲列強入侵東南亞

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同時,大量華人爲求生計來到南洋。管理相對寬鬆,發展較快的英屬殖民地是華人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爲壓制馬來人,英國人積極吸納華人。華人開始在商業、礦業等領域嶄露頭角,很快在生活水平上超過了馬來人。到20世紀初,華人的足跡已從商業城鎮擴展到馬來半島內陸地區,佔當地人口的40%。

▲東南亞華人

英國不斷細化東南亞領地的管理架構,除了控制北婆羅洲,英國以海峽殖民地爲踏板不斷向馬來半島滲透。當地的馬來邦國在軍事威脅與經濟誘惑下投向英國。

1896年,英國將4個馬來邦國整合成馬來聯邦。到1914年,又將另外5個邦國整合成馬來屬邦,再加上英國直接控制的海峽殖民地,英國徹底控制了馬來半島南部(今西馬)。

▲英國治下的馬來半島

東馬地區當時也是英國殖民地,卻分屬英國北婆羅洲特許公司(沙巴)、布魯克王朝(砂拉越,英國保護國)治理,與馬來半島不在同一殖民框架內。

二戰結束後,老牌殖民帝國國力衰減,越南、柬埔寨等國從法國獨立,印尼也擊退荷蘭的入侵獲得獨立。

▲印尼獨立

馬來半島地處馬六甲海峽一側,位置重要且體量較小,英國尚有餘力控制該地。特別是二戰後東南亞多國共產黨力量不斷增強,爲了防止馬共奪權,進而在東南亞引發所謂的“多米諾效應”,英國決定暫緩退出東南亞。

馬來人擔心英國撤出後,經濟地位更高的華人會反客爲主。英國人順應馬來人的要求,除新加坡外,馬來半島整合成馬來亞聯邦。

加裡曼丹島上,沙巴升級爲英國直轄殖民地,砂拉越地區卻發生了動盪。第三任白人拉惹查爾斯·布魯克不願意將王位傳給與自己有政治分歧的侄子,索性將砂拉越統治權交給英國。

▲砂拉越王國末代白人拉惹

砂拉越當時人口約60萬,其中伊班人佔50%,馬來人與華人各佔25%,餘下爲其他土著族羣。當地人一直希望徹底擺殖民統治,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白人拉惹私自將砂拉越的統治權交給英國,在當地引發了“反讓渡運動”。

運動從1946年持續到1950年,英國派駐砂拉越的總督司徒華被當地民族主義者刺殺身亡,大量學校和組織被關停,英國最終還是控制了砂拉越。

▲反讓渡運動

總的來看,列強的殖民統治奠定了如今東南亞的地緣格局。英國作爲馬來西亞的宗主國,對馬來半島、北婆羅洲、砂拉越實行不同的殖民政策。二戰後英國衰落,在美蘇爭霸的格局下,東南亞的英屬殖民地也發生着劇烈變化,馬來西亞將在這種變化中誕生。

三、被壓迫的東馬土著

1957年,英國宣佈撤出馬來亞,承認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此時,英國在加裡曼丹島(北婆羅洲)的三處領地何去何從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

▲馬來亞獨立

從歷史上來看,馬來半島與婆羅洲歷史上少有聯繫,按理來說兩邊應當分別建國。早在50年代初,英國計劃讓北婆羅洲三邦(砂拉越、沙巴、文萊)模仿馬來亞方式,通過不斷提高自治權最終以組建聯邦的方式獲得獨立。

該模式在三邦民衆中頗具市場,因爲三邦中以伊班族爲主的土著族裔希望藉此保護自身利益,佔三邦人口約20%的華人也表示支持,認爲這能更好的保護華人對當地商業的壟斷。

▲北婆羅洲的華人

1957年馬來亞獨立後,北婆羅洲聯邦計劃遇到挑戰。馬來人同樣是北婆的重要民族,佔當地人口的30%以上。在近代殖民時代到來前,砂拉越和沙巴長期被馬來人建立的文萊統治。

即便是二戰後,砂沙二地是英國的直轄殖民地,但文萊是保護國,該國有更多自治權。

馬來亞在1961年首次提出同新加坡、北婆三邦組建馬來西亞的設想。當時馬來亞人口超過600萬,北婆三邦總計100萬。少數族裔認爲與馬來亞合併會損害他們的利益,文萊蘇丹則表示支持。

▲北婆三邦

與此同時,控制加拉曼丹島南部(南婆羅洲)的印尼對北婆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早在20世紀初,尚在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印尼民族主義者就產生了一種理論,即在印尼帶領下,將整個南洋羣島整合在一個“泛南島民族政權”下,該理論在印尼獨立後發展成“大印度尼西亞主義”,被印尼視爲對抗殖民殘餘的重要措施。

在印尼人看來,整個南洋羣島都是“大印度尼西亞”的範圍,當下馬來西亞與印尼的領土範圍都是殖民產物,應當按照當地實際的民族構成,整合成統一的南島民族國家。

▲印尼的野望

由於砂拉越和沙巴缺乏成熟的地方政黨,文萊領導了北婆的政治走向,支持北婆聯邦的文萊執政黨發動政變試圖控制文萊蘇丹。

印尼積極支持政變,希望藉此吞併北婆羅洲。宗主國英國爲防止地方局勢失控,迅速出兵撲滅了政變,北婆計劃遭受沉重打擊。

▲北婆羅洲聯邦旗幟

印尼的地緣擴張野心威脅到英國的利益,爲防止北婆落入印尼之手,在北婆聯邦計劃流產後,英國開始大力支持馬來西亞計劃。

1963年,英國在象徵性調查後宣佈,北婆的砂拉越和沙巴民衆大都同意與馬來亞組成聯邦(文萊因爲石油利益爭端最終放棄加入)。

對於砂拉越和沙巴居民來說,與620萬人口的馬來亞談判,顯然比跟9200萬人口的印尼談判強得多,畢竟前者與自己都脫胎於英國殖民地,而後者人口實在太多,加入印尼只會讓自己變成備受剝削的邊陲之地。

▲印尼是個龐然大物

砂沙二地人口90餘萬,僅爲馬來亞的14%。但兩地面積總和卻是馬來亞的152%,當地土著利益集團與馬來亞政府展開談判,意圖取得更多的權利。

1963年夏,沙巴與砂拉越分別與馬來亞簽訂《二十點協議》《十八點協議》,兩地(外加新加坡)與馬來亞平等的地位共同組建馬來西亞聯邦。砂沙兩地擁有地方元首(虛職),實際運行由地方總理負責。

聯邦成立之初,馬來亞、新加坡、砂拉越、沙巴爲四個一級政治實體,其下才是各實體內的省或州。

▲馬來西亞成立歷史線

馬來亞爲組建聯邦,在權力分配上做了巨大讓步。根據協議,馬來亞將在此後五年向砂沙兩地提供5億美元援助(當年馬來西亞GDP爲25億美元)。

砂沙可以擁有獨立的教育系統,也不必像馬來亞地區那樣,將馬來語和伊斯蘭教設爲國語和國教。如果馬來西亞聯邦政府頒佈的法律損害了砂沙二地的利益,兩地可以拒絕修改法律。

▲馬來西亞國會

除此之外,爲防止大批馬來人涌入東馬進而改變當地民族結構,東馬二邦有權控制當地移民入境。即便是同爲馬來西亞國民的西馬民衆,要來東馬必須獲批國內簽證,且不得在東馬長期居留,更無法在當地參加政治選舉。

東馬地區擁有豐富的林業及礦產資源,根據協議,東馬能獲得資源帶來效益的40%。憑藉這些條款,東馬能很好的保證自身利益。

▲東馬氣田

馬來西亞成立後,印尼的地緣目標落空,但其國內的激進分子卻不甘心失敗。1964年4月起,印尼人員頻繁越境進入東馬,襲擊警署、村莊。至當年9月,印尼傘兵甚至突襲了西馬多座沿海城鎮,新加坡的麥唐納大廈遭到爆炸襲擊。

當時執掌印尼的蘇加諾在政治立場上有親近蘇聯的傾向,爲防止地區局勢不利,美英澳三國開始協防馬來西亞。印馬對抗一直持續到1966年8月,隨着印尼親美軍政府上臺而告終,兩國傷亡超過千人。

▲蘇加諾

解決了外部威脅後,隨着馬來西亞政權的穩固,佔據人口多數並控制政權的馬來人開始強調“馬來人至上”,不斷壓縮華人、東馬土著的權利。爲了稀釋華人比例,華人爲主體的新加坡甚至在1965年被踢出聯邦,被迫獨立。

新加坡通過轉口貿易、金融及部分工業配套迅速發展起來,沒加入馬來西亞的文萊則憑藉儲量豐富的石油資源迅速致富,文萊與新加坡兩個小國成爲東南亞地區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新加坡夜景

按協定,東馬有權保留地方教育系統。但由於當地經濟落後,缺乏足夠的教師。大量馬來人教師進入東馬,當地教育系統逐步馬來化,即強調馬來語與馬來文化教育。

1973年,沙巴率先將馬來語列爲地區官方語言。砂拉越則將英語和馬來語同時列爲地區官方語言。

1974年,馬來西亞政府頒佈《石油開採法令》。通過剝奪東馬對沿海大陸架的控制權,東馬從當地石油開採獲取的利潤分配從40%壓縮到5%,這大大加深了東馬對馬來西亞政府的財政依賴。

▲東馬權利被壓縮

1976年,時任馬來西亞首相的侯賽因·奧恩推動修憲。東馬二邦失去了與馬來亞平起平坐的一級政治實體地位,淪爲與馬來亞下屬州份一樣的地位。

▲東馬兩地本來與整個西馬平級

東馬土著組織了政黨,但長期遊離於馬來西亞政壇外圍,甚至淪爲馬來人政客的附庸。在此背景下,這種損害東馬利益的修憲案卻得到了東馬議員的同意。東馬政治地位大降,更加無力對抗馬來西亞中央政府。

1981年,馬哈蒂爾當選馬來西亞首相,並在此後22年間連續治理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穩定的政治環境外加西方產業轉移、東馬石油開發等影響,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逐步從農業國發展爲新興工業國。

▲馬哈蒂爾

90年代後,馬哈蒂爾啓動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如吉隆坡雙子塔、布城行政中心、南北大道等。這些基礎設施全部位於西馬,進一步提升了當地經濟實力。馬來西亞經濟總量不斷躍升,人均GDP在東南亞僅次於新加坡、文萊兩個袖珍國家。

反觀東馬,由於產業結構單一,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大量東馬人只能背井離鄉前往西馬務工。

▲繁華的西馬

截至21世紀初,東馬衆多原有權利中,僅有移民限制得到較好貫徹。這也是因爲東馬經濟落後,西馬人沒有足夠的動力前往東馬。而沙巴與砂拉越之間也有人口流動限制,但相較於西馬,砂沙之間邊檢相對寬鬆。

但到了2006年,馬來西亞政府依然廢止了實行半個世紀的東馬國內簽證政策。西馬民衆可以憑藉大馬身份證進入東馬,但停留時間仍不得超過3個月。

▲一個國家,東馬還有額外的證件

不難看出,馬來西亞成立後,東馬的地方權利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僅有移民管治權能看作東馬最後的尊嚴遮羞布。東馬與西馬的發展差距不斷拉大,進一步弱化了東馬的地位。

東馬土著不甘心喪失權力,他們意圖藉助馬來西亞政治動盪來拿回本屬於自己的權利,機會終於到來了。

▲東馬政客呼籲降低人民負擔

四、東馬的反抗

馬來西亞成立之初,作爲馬來西亞權力核心的國會下院共有議員130人,議席是根據西馬和東馬各地人口、土地面積進行分配的,東馬共有48席。

20世紀下半葉,代表馬來人利益的巫統長期控制馬國政權。巫統將一堆小型政黨組織起來組建“國民陣線”,長期控制馬國會多數席位。東馬政黨勢力弱小且分散,無力維護自身利益更無法影響馬國政局。

▲馬國會下院

2008年,人數確定爲222名,較之前人數略有增加。沙巴、砂拉越共計56名,佔議員總數的25.2%。此時東馬政黨發展日臻成熟,對馬來西亞政壇擁有了一定影響力。

雖然東馬議席比重下降,但在馬來西亞政壇分裂的情況下,其重要性凸現出來,這也是東馬二州奪回權力的底氣。

▲東馬政黨政治日臻成熟

2013年,執掌馬來西亞半個多世紀的國民陣線(簡稱“國陣”)鬧出一系列貪腐醜聞,其中就涉及東馬油氣資源腐敗。這一年是馬來西亞國會大選之年,國陣暫時穩住了政權,貪腐醜聞仍引發了東馬人本土意識的覺醒。

東馬民間組織開始號召當地民衆遊行,要求馬國政府遵照《1963年憲法》,交換東馬油氣開採等地方自主權。

同時,東馬籍國會議員Darell Leiking首次在國會提出恢復沙砂自主權,2013年因此被看作東馬爭奪自主權運動開始,即砂沙復邦運動。

▲砂拉越旗幟

國陣經過一系列醜聞,國會席位不斷減少,崛起的“希望聯盟”(簡稱“希盟”)試圖撼動國陣的政治根基。此時東馬政黨控制的50多個國會議席倒向哪方,就成爲影響馬國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

2016年,砂拉越總理阿南德與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會面。爲了拉攏,馬政府做出了下放13項權力的承諾。如司法權、提升當地人在公務員、教師中的比重等。

▲納吉布

國陣的示好沒能打動東馬政黨,畢竟國陣核心政策仍是維護馬來人利益,在2018年的國會大選中,大部分東馬政黨倒向反對黨希盟。

得益於東馬的支持,希盟以少量優勢取勝,執政馬來西亞55年的國陣首次失去政權。自此,東馬政治力量變成了馬來西亞政壇“造王者”,政府副首相中首次出現東馬人,東馬擺脫政治邊緣地位。

▲發展差距明顯

2019年,東馬政黨以執政聯盟成員的身份,推動馬來西亞恢復《1963年憲法》內容,即砂拉越、沙巴是與馬來亞平等的邦,而不是與馬來亞下屬11州平級。

修憲法案進入國會討論,但上臺後的希盟忘記了曾經對東馬人做出的承諾,不想因修憲失去東馬油氣資源開採等權力,修憲最終被否決。

▲橫貫東馬的輸氣管道

2020年,執政的希望聯盟因接班人事宜產生內部矛盾,引發內部分裂(喜來登政變)。東馬多個政黨離開執政聯盟,並轉而支持在野的國陣。最終希盟失去執政地位,國陣再度上臺。

2021年12月,馬國會一致通過《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修憲案,讓沙巴和砂拉越與馬來亞(西馬)享有平等地位, 即恢復沙巴與砂拉越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時的“邦”的地位,兩地俗稱仍被稱爲“州”。

▲東馬要求恢復原有地位

東馬地區奪回自身權益的目標愈發清晰,2013-2023這十年間,東馬利用馬國政治動盪,成功從邊緣勢力成爲“政壇造王者”。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東馬經濟發展和人口規模仍遠遠落後於西馬。在產業方面,東馬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旅遊等服務產業,但並沒有西馬那樣體系完備、回報率高的金融、高新技術產業。

▲東馬沒有高附加值產業,油氣收入又被剝奪

教育上,東馬的大學數量遠少於西馬,也就缺少足夠的人才儲備。當地精英也更願意去西馬工作生活。

雖然恢復了邦的地位,東馬仍未收回油氣開採等權力,也就沒有足夠的資金推動開發建設。東馬二邦只得運用仍握在手裡的移民控制權,嚴格限制西馬人入境居留,避免自身被西馬移民衝擊。

▲東馬族羣比重

受此影響,就連從西馬入境的外國遊客要想前往東馬,也必須在護照上加蓋東馬入境章。

收回地方自主權被看作東馬實現發展的重要環節,變與不變中,東馬仍在爲奪回自主權而努力。

▲東馬對馬來西亞的歸屬感仍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