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僑生連7年衰退 學界:去中化讓學生失去認同感
教育部公佈最新113學年大專校院境外生概況統計,越南學生1年成長約1.2萬人。圖爲境外生入境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公佈最新一一三學年大專校院境外生概況統計,人數達十二萬三一八八人,已接近疫情前一年十二萬八一五七人水準;境外生組成則以越南、印尼爲最大來源國,其中越南學生一年成長約一點二萬人,但傳統僑生大國馬來西亞則連七年衰退,已跌破一萬人。
學界、教團分析,馬國當地華人社羣非常傳統、有很強烈的家族觀念,心中也有大中華的想像,過去對中華民國臺灣有很深的文化認同,但近年隨着去中化等,都讓馬國僑生漸漸失去認同感,再加上中國大陸、新加坡近年都紛紛提出高額獎學金挖角,最優秀的馬國僑生首選已非臺灣。
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一三學年境外生生源國第一名爲越南,計三萬九六九五人,較前一年大幅成長約一點二萬人;第二名爲印尼一萬六二一二人,較前一年略減約二百人;第三名爲馬來西亞九六八六人,但爲近十年來低點,更首度跌破一萬人。
馬來西亞過去爲僑生主要生源國,以一一三年爲例,仍有七成以僑生身分來臺就學。不過學界高層表示,近年隨着臺灣去中化等,讓馬國僑生漸漸失去認同感,當臺灣失去文化誘因,又拿不出能堪比鄰國的獎學金,而教育體制也不一定比得過人,則僑生自然有所取捨,近年馬國僑生多往新加坡、中國大陸甚至紐澳等發展。
升學輔導平臺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分析,馬來西亞僑生減少原因複雜,一是馬國華人社羣少子化嚴重,再者是中國大陸近年提出高額獎學金,新加坡也積極搶人,經濟許可的學生也會赴歐美,最優秀的馬國僑生首選已非臺灣。
教育部則說,配合新南向政策及強化人口及移民政策,每年均到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舉辦招生宣導活動,透過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等招生彈性措施,有效擴充生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