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新辦賽原則下,第一刀砍向哪兒

節儉辦賽,這是整個社會大環境之故,馬拉松唯有選擇順應。當然,個別賽事可以例外,運營商長袖善舞,不差錢,依舊在不計成本、砸錢,靠此收穫口碑。對絕大多數賽事而言,主辦方不給錢,招商困難度逐年上升,報名費又不能漲,就只能將錢花在刀刃上,有所取捨。經過這麼些年發展,辦一場馬拉松的花銷,基本上也是明賬了。只是不同賽事,側重點有區別,進而導致賽事呈現的差異化。比如說央視直播,費用一直在漲,當下的市場價已在700萬左右了,這樣的價碼,足以辦場中型賽事了。我的感覺,各城市對央視直播已不如前些年趨之若鶩了,都理性了一些。

往往是主辦方的意願,好麼,只要資金能落實,那就上央視。若是主辦方連個冠名都不願協調,又要求央視直播,在招商不理想的背景下,就只能拼命壓縮其他開支了。如今國內馬拉松的主旋律是“以大衆跑者爲中心”,結合他們的滿意度,換來的美譽度,事實上比世界田聯的那些標牌更靠譜。眼前的現實,我們的馬拉松對跑者不是不好,而是不薄。單從報名費的角度看,大多數比賽,跑者是完全能夠賺回來,是超值的。如果有人非要把自己的差旅、住宿費用都算上,那就另當別論了。在不薄的基礎之上,結合“過緊日子”的大方向,馬拉松秉持“簡約、安全、廉潔”的辦賽原則,對馬拉松產業健康、良性發展是件大好事。那麼,既然做減法,從何而起呢?

簡約不簡單我有個明顯感覺,這兩年很多賽事的拱門搭建,都沒前幾年氣派了。不再是那種橫跨賽道的拱門,而是簡約爲兩根立柱了。很多事,可能一開始需要面子,當到了一定程度後,你就會覺得面子沒那麼重要了。賽事拱門的豪華程度,的確可以說是一場賽事的臉面,花一大筆錢在這上面,有些賽事就幾個小時的“存活”時段,性價比真不高。國際上很多大賽,拱門那叫一個簡陋。連港馬,報名費收那麼貴,每年的拱門,都是充氣式的,可能連我們一些村鎮馬都不如。什麼樣的拱門,說實話,根本不影響跑者的參賽體驗,當城市、賽事有足夠的自信後,也毋需拱門的豪華度來彰顯實力。那就簡簡單單、大大方方弄一個,不也挺好嗎?

即便在主體的跑者服務上,我認爲也應該有個度,適宜即可,沒必要過分堆積,乃至形成巨大浪費。比如說補給點,爲了顯示賽事的貼心,有的純全馬賽事,從7.5K就開始能量補給,這從根本上就是罔顧馬拉松項目特徵。可能說爲了照顧一些沒吃早餐的參賽者,如果你要參加一場馬拉松,連早餐都不吃,這種對自己極不負責的跑者,說真的,不要也罷。這兩年賽事都在拼參賽包、完賽包,比的是誰的物料多、好。說實話,如今的時代,大家並不缺吃少穿,難不成認知就停留在誰多一瓶水、誰的包更重的評價體系中嗎?有贊助商提供也就罷了,再花錢採購,對跑者實質上也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費這心思真有點多餘。一切服務建立在專業的基礎上,不排除一些賽事在個別細節上的“出格”,可稱爲特色,卻不應成爲風氣。過猶不及,一場簡約的馬拉松,同樣體驗感能做到很棒的。

安全不過度任何時候,辦賽的安全性,都是首當其衝的。我理解有兩個層面,其一是宏觀上的,賽事的安全,辦賽的環境,這個沒什麼好說的,都是頭等大事。包括辦賽的天氣條件,意外狀況下的熔斷等等,必須高度重視。其二是微觀上的,既包括賽事的醫療救治體系,也涵蓋了賽事安保上的需求。我知道的一些大賽,支出分三大塊:競賽服務、安保、宣傳,基本各佔1/3。對於像馬拉松這種大型賽事,有關職能部門會按照相關規定,強制要求配備多少安保人員,這也使得一些比賽,放眼望去,盡是保安了。像一場停了好幾年,去年底才恢復的賽事,有職能部門就喊話,像以前那樣,給我五百萬,我來保障賽事的安全。錢不夠,我做不到,出了事別找我。

這種“獅子大開口”遠非個案,不是還有場一線城市區級馬,高額的招標費用中,差不多七百萬左右指定要花在賽事安保的,其實質就是劃歸到相關職能部門。我們既要安全辦賽,也要在規則範圍內,將高昂的安保費用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如果有關職能部門將每年辦馬拉松視爲割塊肥肉,那是一種不健康的思維。這種,建議主管部門應設立統一標準,留給地方上一定的自主權。如果在這個大頭費用上說不清楚,那賽事的“廉潔”原則如何體現呢?辦一場馬,有些費用是剛需,有些屬於錦上添花的。在保障剛需支出之外,視賽事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將辦賽簡潔化、產業化,馬拉松纔會更具持續性,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