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宏豪賭失利 總理一再換人
法國總理白鬍(左)與總統馬克宏(右)舉行會談。(路透)
自2024年6月法國總統馬克宏,閃電宣佈提前解散國民議會以來,法國政局接連震盪。馬克宏原寄望藉由改選重塑議會版圖,不料卻適得其反,其中間派聯盟常與極左和極右翼陣營發生摩擦,政策推動處處受阻。自2016年首個任期至今,馬克宏任內的總理已更換6人,如今現任總理白鬍更可能因2026年預算案,成爲20個月內第4位下臺的總理。
去年的國民議會改選中,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拔得頭籌,成爲最大黨團,馬克宏領導的中間派「同在」聯盟退居第2,極右翼「國民聯盟」則滑落至第3。雖然左翼贏得最多席次,卻未達289席的絕對多數,導致議會陷入懸峙狀態。這場賭注讓馬克宏原本就不穩的執政基礎更加脆弱。
馬克宏任內的總理人選接連更迭,除去首個任期的2位總理,再來便是第二任期的柏納因退休改革及移民政策爭議,在2024年初辭職下臺。
其後年僅34歲的「政治神童」艾塔爾短暫接任,被視爲馬克宏寄望的新面孔。但在同年7月議會選舉,以「同在」爲首的中間派落敗後,艾塔爾辭職。
2024年9月,馬克宏轉而任命時年73歲、出身右翼的政壇老將巴尼耶爲總理,希望憑藉其老練的談判經驗,化解極度分裂的法國僵持政局。然而新政府是在「痛苦中」誕生,巴尼耶上任僅3個月便因推動預算案失敗、強行動用憲法權力引爆反彈,進而遭跨黨派不信任投票罷免,成爲法國史上最短命總理。
後來白鬍接棒,肩負起推動2026年預算案重任。白鬍強調削減440億歐元支出以防債務風險,但在國會席次分散、反對黨羣起杯葛之下,前景並不樂觀。
資深分析家莫伊西直言,第五共和曾歷經阿爾及利亞戰爭、1968年的五月風暴,乃至針對已故總統戴高樂的暗殺未遂,但種種事件都不及當前法國「前所未有的僵局」。他形容法國社會瀰漫對菁英的憤怒與不信任,既看不到舊體制能繼續運作,也難以想像新體制如何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