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經貿專家建言:對抗貿易逆風,與中國攜手刻不容緩!

來源:中國日報網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教授蘇費安·朱索4月16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美國政府近日宣佈對幾乎所有貿易伙伴徵收“對等關稅”,此舉震驚全球。面對美國的關稅霸凌,馬來西亞應與中國加強合作,危中尋機,化危爲機。

中馬應攜手抵禦貿易逆風

文章指出,作爲往來密切的貿易伙伴,中國和馬來西亞去年的雙邊貿易額達到2120.4億美元。如今,兩國正在全力抵禦國際貿易逆風。在此背景下,中國領導人於15日至17日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可謂正當其時。

上週末,美國政府再次朝令夕改,對是否豁免中國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採取了模棱兩可的政策。

中國生產了多個品牌的智能手機,並給美國蘋果公司組裝iPhone手機,同時從馬來西亞進口部分手機芯片。由於關稅上調,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智能手機售價將上漲,隨之而來的或是手機銷量下滑。有鑑於此,中國對手機芯片的需求可能會減少,而這又會影響馬來西亞芯片行業的對華出口。馬來西亞在2023年向中國出口了價值185億美元的集成電路,由此可見芯片出口對其至關重要。

很顯然,中馬兩國的供應鏈已經緊密融合。馬來西亞爲中國製造的智能手機生產芯片,這些手機不僅出口到美國,也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

馬來西亞對華芯片出口不僅將受到美國新一輪關稅戰的影響,還會遭到美國《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的衝擊。馬來西亞被美國列入人工智能(AI)相關出口管制措施的第二級管制國家,這限制了其獲取先進的人工智能芯片的機會。

中馬應當化危爲機

文章進一步表示,應對美國加徵關稅,各國應當抓住機會重新調整貿易和投資政策、構建新的供應鏈體系。

中國、馬來西亞和東盟應當危中尋機,重新部署區域供應鏈,推動本地區中間產品、成品以及服務等領域的貿易。中國、馬來西亞和其他東盟成員國都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約國,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預計將於今年上線。

作爲世界最大自貿區,RCEP覆蓋了全球30%的經濟體量和人口數量。2023年,RCEP區域內部貿易額達到5.6萬億美元,約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0%。未來,區域內90%以上貨物貿易將逐步實現零關稅。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RCEP致力於提升服務貿易自由化水平,這有助於中國、馬來西亞和其他成員國發展對區域高科技供應鏈至關重要的服務,包括與製造業、物流、研發和合規性評估相關的服務。

與此同時,RCEP成員國應致力於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包括許可證、配額、人才流動限制以及地方法規。中國、馬來西亞和其他成員國應促進區域研發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而提升關鍵技術自主研發能力。RCEP成員國需要解決這些重要問題,從而增強區域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

文章最後強調,中馬應當抓住機會,打造媲美甚至超越美國品牌的高端智能手機,並利用地區國家的數據中心、技術和服務器實現互聯互通。我們需要當機立斷,作出正確選擇。

(英文原文刊發於《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