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足踏走奇境秘處——淺讀丁口的詩身世

圖/MIYUME

丁口詩集《赤腳而行》。(魚田文化提供)

詩脫下鞋履,赤腳感知這片文學土地,生命行旅的每一舉步踏行,滿紙足印都是與世界社會的交鋒探觸碰撞,都是和生命心靈的裸裎坦白救贖。丁口《赤腳而行》詩集正是如此豪情擎幟、勇敢堅卓從生命深處裸足徒步行來,執筆帶領辭句踏走詩遠途,踩過意象現實的界域交疊、闖越情感夢想的經緯互織,烙下七十二首足印履痕,以詩相認我己文學身世。

才初翻閱整札詩集,即感受到其所雄猛襲臨的洶涌激盪,再而好奇吸引且徘徊流連,一口氣終讀全冊風華……,但其實之於詩人的模樣形貌、乃至文風筆路都甚粗淺陌生,還真不認識、遑論熟稔交心,印象中似乎是哪天某日路過詩刊篇頁或報紙版面,不意撞見幾首炫映耀現的詩採光影,屢屢突兀驚豔而再再投以注目,一次兩回三趟……的文學偶逢巧遇,伴隨詩光炫目的不斷牽動,從旁跟着詩一起經歷其之故憶記憶回憶,而終慢慢看清其容顏貌相、識得其性格品味、瞭然其風格氣韻的,她、丁口。此間,再逸覽細品這冊精心企畫綜整彙總且分篇編章類首的詩壯景,始於探見書中筆下的離蔚豐饒那裡,藏有一座斑斕綺麗世界。

循着這羣詩的執幡引領,翻讀文句犁出萬千條的情感深痕,就好像在時間隧道里踽踽巡行,或快或慢或輕或重或深或淺,跟着詩走、跟着詩陷墜攀升、跟着詩虛實以對。至此,詩句步步終也拓踏出一整曠野無垠的生命疆土、一片廣袤幅員的記憶版圖,甚至布着不同時代階段、不同情境氛圍、不同人事物景,總可以感受到篤實有致的呼喚吶喊,那些發聲都像越過不同地形地貌悠揚傳來,如風清柔吹拂葉隙草尖,尤有色彩氛圍溫度,甚至包含時間裡沉澱的幾許韻味,乃至以爲詩要結束,卻暗藏另一預言或巫言的開端。

《赤腳而行》各分「從骨架遇見活着真諦」與「失控的地平線」兩大輯東南西北大器邁走,一詩一步地踏出生命旅程中的光亮暗影、希冀失落及喜痛冷暖。

歸回錯走歧路的曾經來處:

從骨架遇見活着真諦

輯一「從骨架遇見活着真諦」開篇透入探討生命本質與存在意義,其帶有強烈的悔悟反思意味,表達急切想要回到初心原點、修正誤謬的償贖心理,有如歷經滄桑後錯走人生歧路,驚醒反省而歸回曾經來處,頗有自我悟覺之態。

「難得成詩」系列詩篇描繪身體心靈的療愈過程,如〈戒酒〉、〈戒菸〉、〈療愈〉(之一)(之二)(此四詩爲第三屆人間魚詩社首獎),這些作品充滿紀實感,折射出生命中無法逃避的痛楚與希望。

其中〈療愈〉(之一)以醫院場景爲背景,透過細膩的觀察描寫病患的艱難處境、醫護的關懷溫暖,以及疾病伴來的種種心理生理挑戰。詩中運用諸多對比技巧,「苦與哭是疾病之旅」凸顯身心煎熬的旅程辛酸,「心電圖不是歡樂頌節拍」則帶出醫療環境與歡樂世界的距離,「緊握着珍珠奶茶,填胃」此細節真實具象,展現人在病痛中依然追尋小小確幸。詩的整體語調帶有淡淡哀愁,但又透露出一絲未來企望,使之感受到「療愈」並非單純的醫藥治癒,而是一種撫慰過程、一場蛻變旅程。

而〈療愈〉(之二)的語言更爲抒情入心,從「戀母情愫」到「祈禱聲」,再到「愛的雙面膠進入家屋」,詩中融入對家庭、愛與成長的思考,且以「戲劇」爲隱喻,言說人生如舞臺變幻般的無常,情感也隨之更易轉換。「彩妝由眼到心,顏色/轉動了時空旅人的路途」語帶視覺畫面感,象徵人生角色變遷與情感層次。「請勿輕易流下感動之淚」似乎提醒在療愈過程中,淚水並非唯一的出口,還有更多的觸情途徑能感染理解與承擔過去。「關不住要成長的種子/悄悄地冒芽,悄悄地伸展」則以植物生長之喻,帶出療愈後的新生與成長可能,巧譬甚妙。

「點選生活滿意度」系列則試圖從日常點滴中尋找快樂與意義,如〈伏筆〉、〈思鄉的光合作用〉、〈俯瞰生命〉等詩,都展現對生命細節的敏銳觀察與深刻思考。

與詩集同名的〈赤腳而行〉詩寫層層推進,從擺脫世俗、擁抱自然,到精神純淨超越,清新簡潔而富有哲思,透過「赤腳」以象徵擺脫束縛,深懷純真自由,描寫外在環境逐漸到心靈深層,最終高度昇華爲保持童心、享受生命最簡單的快樂。詩裡「不用解釋時空的灰暗/紙上需要一切空白/泥地的痕跡纔是自然」意味不必糾結往昔陰影,留白反而能帶來更多可能性,「拾起落葉讓夢更純淨/伸出雙手感受清風/迎來假期的遐想」,將大自然與精神狀態相結合,暗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能洗滌心靈。

與專輯同名的〈化不開的緣分〉圍繞「緣分」主題概念展開人生旅程裡的錯過、際遇、記憶、哲思與歸屬,構築朦朧而深遠的氛圍,詮解光陰時間、記憶情感的繁複交織。「撿不起一片記憶/回首一陣春風而過」回憶如風,難以真正拾回,暗示生命的流動性與不可挽回的過去,「笑容是簡約城邦的迴音/我們需要點斷舍離」,笑顏以對緣分的無常、成長、遺憾與放下,「街燈點起陌生區域/人行道的孤寂或落寞」將詩的結尾帶入更開闊的視野,讓緣分與孤寂並存,形成詩意的餘韻。

探問現實坦然告白的悟省儀式:失控的地平線

若說輯一「從骨架遇見活着真諦」是對生命的理解與體悟,輯二「失控的地平線」則將筆觸轉向更深邃的探問,更是對現實世界的抗衡與質疑。其對私我情感的梳理告白與共感昇華,詩句鋪陳如同一次次漫長深刻而慎重的悟省儀式,向外揭示、請其見證掙扎與坦然,同也勾勒沉重告別的心靈深痕,以虛幻又真切的筆觸真誠迴應。

「生活的遷徙」系列展現在時代變遷中的流轉與適應,如〈勾選,願望清單〉、〈夢的暖色系〉、〈心靈天秤〉、〈苦澀之信仰〉等作品,描繪出個人在社會洪流中的掙扎與取捨。

「地獄沒有荷花」系列則是一場對殘酷現實的對峙,冷冽而真切,〈煙硝的棄子〉、〈失控的地平線〉、〈埋葬靈魂〉、〈地獄沒有荷花〉等詩充滿酷峻與無奈,這些詩句宛如明鏡對看,映照出世界的矛盾與不安。

〈煙硝的棄子〉以戰爭爲主題,描繪動盪時代下無辜生命的流離失所與命運遺棄。詩中透過殘酷的現實與象徵性的對比,表達對戰爭的控訴,以及對人性與和平的渴望。「死角的蜘蛛網,理解/貧窮與難民的流落/人道關懷的虛詞/不值錢的文字,哀哀嚎嚎」以蜘蛛網暗示被困住的命運,難民無能掙脫,貧窮與戰火交織形成無盡的循環。直指國際間虛僞的「人道關懷」,強權口頭上談和平,實際上卻無動於衷,導致無辜者繼續受苦。「我們是煙硝的棄子/焦黑的樹葉/沙地的磚頭/廢棄的公寓/斷電,斷水,斷糧」將人比擬爲戰爭後的棄子殘軀,彷彿生命已經沒有價值,只剩廢墟與灰燼,令人無盡絕望。這首反戰詩以具象化的意象、破碎的敘事結構,刻畫戰爭無情與人性淪喪。詩句中充滿控訴、無奈與悲涼,同時對國際社會的冷漠發出質問。

與專輯同名的〈失控的地平線〉極具張力的反侵略詩,以戰火下的混亂與絕望爲主題,描繪世界被煙霧、死亡與無助吞噬的景象。詩中意象強烈,語言簡潔有力,通過意境的層遞進展,呈現戰爭對人類與家園的徹底摧毀。「聽不見說話的聲音/防空洞的體溫漸漸下降/生還者無法言語/沙塵滾滾是場夢靨/失控的地平線」無聲的恐懼與死亡充斥戰爭帶來的沉默與恐懼,防空洞原本是躲避戰爭的庇護所,卻因環境惡劣,逐漸變得冰冷、絕望的失控地平線且象徵着個人歷史與文化的斷裂。「泥沙覆蓋臉龐的死寂/心靈的荒煙飄逸/勾起集體意識的無助/不愛冷清的城邦/誰在剪接停火的假象?」詩的最後帶出疑問:「停火的假象」暗示國際間的和平談判只是表面的政治手段,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最終尖銳質問,究竟誰在控制戰爭?誰在決定停戰與否?戰爭的結束真的是和平的開始,還是另一場衝突的前奏?語意既是對政權與強權的質問,也是一種對人類社會現狀的無奈。這首詩不僅是對戰爭的譴責,也是對人性、和平與命運的深沉思考。

而「放逐.山河」系列則是一場向舊憶鄉愁與念想交錯的遠行,回望並致敬感恩的人事物歸屬,無論是〈鄉愁八千里〉、〈雙村藏詩篇〉,還是〈遠方有極光〉、〈唯有花開〉(均是組詩),都蘊含着思人憶人懷人贈人的謙卑想望及誠懇感恩。

讀罷全冊詩風景,就像纔剛裸足踏走過一片未知的領地,有些奇境柔軟如綠茵散策,有些秘處崎嶇如碎礫顛躓,寫着寫着的行途上有之悲歡進退往返,甚至對遠方投以豐厚的執念想像、敏銳觀察與深邃思考,彷彿迴應着彼端如漣漪般波盪開來的細微反饋,同時也一一記住與文學共存的那些片段畫面之氣溫厚薄、陽光深淺與潮浪來去,遙遠日常變得趨近親密交融,且更值得紀念記憶寄託。

在《赤腳而行》字裡行間一次次與生命交織,踏進時光縫隙與詩句交握,再再支撐詩人內心真實樣貌之最強悍的我執。無論如何,這條踩遍詩足印的或康莊道途或蹊徑狹路,終將通往最最真實的,我己詩身世。

(本文節錄自《赤腳而行》推薦序,魚田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