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喧天,秘不發喪

耶倫來了,拿產能過剩說事,指責的是近些年最令高層乃至全民振奮的經濟成就,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這“新三樣”已經成爲中國產業升級的標誌,耶倫如此指責,必然引起極大反感,中國絕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批評,反而會再接再厲。

畢竟,距離全面勝利已經不遠了,豈能鳴金收兵?

尤其是電動汽車。

再次強調,電動汽車絕不僅僅是一個行業,這是人類工業文明的明珠,是除了房地產以外,經濟體量最大的單一產業,是發達國家的命脈,尤其不同於房地產高度本地化,汽車可以在全世界自由流通,稱其爲當今人類第一產業絕不誇張。

去年中國汽車有了巨大進步,首次超越日本,成爲汽車出口全球第一。

不甘心看到日本失敗的某些人,會找出各種論據,比如日本汽車仍然是全球銷量第一,日本汽車已經高度本地化、不需要大量出口等等。

這當然是事實,但一定要注意,一旦越過某個臨界點,顛覆到來的速度將遠超預期。就像一個數學題,水葫蘆每天增長一倍,預計40天長滿一個池塘,問多長時間長滿半個池塘?

答案不是20天,而是39天。

現在中國汽車大概是第37天左右,距離長滿整個池塘只差3、5天而已。

中國汽車從1984年首家合資車企成立開始,經歷40年風雨,時至今日,距離徹底成爲全球汽車絕對第一,將日本、韓國車企斬於馬下,也不過三五年而已,甚至還將更快。

喪鐘已經敲響的時候,某些品牌會找出各種角度不斷粉飾,秘不發喪。

今年3月中國汽車市場銷售數據已基本出爐,日本汽車三強本田、豐田、日產,除一汽豐田尚未公佈數據,其他所有之和不過20.23萬輛,而僅比亞迪一家3月銷量達30.16萬輛,考慮到一汽豐田去年同期銷量也不過6.94萬輛,就算持平甚至增長30%,日系三強之和也不如一家比亞迪。

不僅僅比亞迪一家,3月奇瑞也賣出去了18.16萬臺,同比增長45.3%,很快奇瑞也將實現一打三;吉利也突破15萬輛,同比增長39%。

日系汽車跌幅驚人。3月銷量,東風本田同比下跌51.5%,廣汽本田下跌50.1%,日產下跌32.6%。當前曾佔據中國汽車市場超過30%的日系,3月市場份額已下滑到不到15%,這纔是2024年剛開始,中國汽車品牌的內卷也才正式打響,接下來幾乎每個月,日系汽車都將創造新低。

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在產品和技術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的情況下,日本汽車最理智的做法當然是降價,畢竟以日本汽車長期不升級的狀態,價格下降40%仍然不虧,但顯然日本汽車總部不願意降價,或許是想着賺一輛是一輛,又或者純粹是日本決策者的貪婪與無知,畢竟“躬匠精神”。

於是只能從各種角度找遮羞布,利用語言藝術尋找增長點。於是就有了如下戰報:

注意,雙擎、SUV、旗艦佔比,這都是什麼偏門的指標。

可能還有人會提出質疑,認爲這不過是中國市場的變化,中國汽車品牌有本土優勢,不能說明問題,而日韓汽車等在海外擁有巨大優勢等等。

中國的進步太快,超越認知更新,這可以理解;中國人更傾向於謙虛,以至於不肯承認自己的強大,這也可以理解。

事實上,中國是全球最公開、最開放、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只有中國市場,允許來自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品牌的公平競爭。進入中國市場的要求就放在那裡,對所有參與者都一視同仁,這就決定了在中國市場取勝的,在全世界沒有對手,除非動用非市場手段。

千萬不要急於否定中國的成就,因爲中國的崛起恰恰符合西方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否定中國的成就,就等於否定整個西方几百年的經濟學理論和價值觀,而衆所周知,西方的底層就是“資本主義”。

正如小鎮在《耶倫或許更認同中國模式,但在其位謀其政》分享的,如果作爲一名經濟學家而不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必然更認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因爲比美國更符合耶倫早年的理論研究,但注意認可不代表支持。

這次耶倫質疑中國產能過剩,中方迴應極爲漂亮,有兩點:

一是從西方一貫秉持的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出發。認爲中國的“產能過剩”恰恰是市場發揮作用的表現,供需不平衡纔是常態,因此解決“產能過剩”這種市場經濟常態,當然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解決。

二是以西方提出的全球分工和國際組織預測爲依據。按照國際能源署的預測,2030年全球新能源車需求量達4500萬輛,光伏新增裝機需求達820吉瓦,分別是2022年的4.5倍和4倍,以2030年爲目標,中國目前的產能不是過剩,而是嚴重不足。

迴應中還特別強調了衆多發展中國家潛在的龐大需求。

耶倫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將威脅全世界,但她口中說的世界顯然是狹隘的,僅僅指的是西方世界,更甚至僅僅是美國及其少數附庸的世界,但是就算整個西方也不過14億人口,與中國體量差不多,而全世界人口已超過80億。

中國和美國,到底誰更代表更龐大的世界?

如果真的要把世界一分爲二,到底誰所在的世界更代表全人類?

日產汽車去年做了一個全球調查,以是否歡迎中國製造的汽車爲標準,將世界各國用紅黃灰綠四種顏色標註。

紅色:阻止中國汽車出口的國家,比如美國;

黃色:未來可能阻止中國汽車出口的國家;

灰色:允許出口,但未來可能有一些限制的國家;

綠色:沒有限制的國家。

最終結論是,灰色和綠色佔比超過60%,加上黃色中可以爭取的部分,願意接受中國汽車出口的國家和地區已經超過了80%。

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市場都被質次價高的更劣質商品佔據,在中國節節敗退的日本、韓國汽車,竟然仍能在全球擁有如此高銷量,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面對從中國市場殺出來的優勝者,根本不堪一擊,而且根本不用把美國的制裁、長臂管轄想的太厲害,美國的確能夠管住自己的市場,對於少數西方國家也可以施加影響,但是管得住其他上百個發展中國家嗎?

更何況,就算西方國家,也各有利益,不可能完全聽從美國。比如小鎮在《中德合作,從內部拆解西方》談到的,中國汽車完全可以與德國合作,德國“以歐洲市場換中國技術”,披上德國品牌的外皮,實現對歐洲市場的佔據,馬上德國代表團即將訪華,必將達成一系列合作。

同樣秘不發喪的不僅僅是日本車企,還有特斯拉這樣的美國品牌。

小鎮這麼說肯定會遭到一輪狂轟濫炸,但這是基本事實。

有個說法“特斯拉是中國汽車的鮎魚”,這沒錯,但這條鮎魚的力量遠沒有輿論說的那麼大,而且本就是各取所需,甚至特斯拉得到的更多,是中國產業救了特斯拉,而不是反過來。

去年小鎮曾寫道,特別擔心特斯拉首先將汽車售價降到10萬元以內,這將對諸多中國汽車品牌帶來極大衝擊。然而或許要感謝美國的制裁,由於中美兩國關係的惡化,加上特斯拉擔心過於依賴中國產業鏈會導致未來供應不穩定,於是特斯拉降低了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開始尋求在中國之外提高產能。

然而,離開了中國產業鏈,就決定了特斯拉沒有可能把汽車售價降低到2萬美元以下,這對特斯拉而言,是難以承受的災難性打擊。

沒錯,就是難以承受的災難性打擊。

最近,路透社爆料,特斯拉已經決定放棄廉價汽車計劃,準備搞無人出租車,當然馬斯克說的很漂亮,稱無人出租車纔是移動的未來,認爲無人駕駛的出租車必將成爲比有人駕駛汽車更常見的交通方式。

目前馬斯克已經公開否認,說路透社造謠。

到底相信路透社,還是馬斯克,這又出了個難題。但事實上,馬斯克放棄廉價汽車計劃,已經有太多證據支持了,比如3月特斯拉項目經理已經發送消息,要求供應商停止與H422/NV91(廉價汽車項目代號)有關的所有進一步活動。

對於馬斯克對無人出租車的暢想,小鎮當然相信,畢竟從長期看,每個人都會死,地球會毀滅,太陽會爆炸,黑洞也會蒸發,宇宙也絕非永恆。無人出租車在黑洞、太陽面前,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暢想。

但當前人類不過百年的短命種,人類文明史纔多少年,說的太長期毫無價值,至少在未來幾十年,無人駕駛不可能替代有人駕駛,無人駕駛的出租車更不可能具備足夠的市場。

這個道理很簡單,想想看網約車出現後,傳統出租車行業的抵制;想想看優步在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遭到的制裁與抵制。

優步好歹還在當地招募司機,給所在地區和國家提供了新就業,無人駕駛如何創造海量新就業來替代司機?難不成馬斯克還準備給每輛無人駕駛出租車安排1名安全員?

將放棄廉價汽車,說成是認爲無人出租車更有前途,這何嘗不是秘不發喪,還要敲鑼打鼓、喪事喜辦?

開發入門級廉價電動汽車,也就是售價在1-2萬美元之間的特斯拉汽車,這可是馬斯克在2006年就確定的總體規劃,他當時公開呼籲,先生產豪華車型,以豪華車型的利潤資助開發低成本家用汽車。

馬斯克在過去近20年不停地對投資者、消費者承諾,2020年馬斯克還說要在2030年售出2000萬輛汽車,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以人類目前的財富增長速度,必須開發1-2萬美元級別的廉價汽車才能實現。

就在2024年1月,馬斯克仍然告訴投資者,計劃在2025年下半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工廠生產廉價汽車,或許這也是馬斯克說路透社造謠的原因,畢竟距離2025年下半年還有一年多。

或許吧,但也有消息稱,馬斯克早在2022年就已經暫停了入門級廉價汽車計劃,理由還是認爲無人出租車纔是未來。

這其實不符合基本邏輯,以馬斯克的智慧,一定明白無人出租車在很長一段時期不可能獲得足夠的現金流支持,就算在炒作下市值很高,但是市值是虛的;更何況,以豪華汽車開始,進軍廉價汽車,這與發展無人出租車並不矛盾,反而可以靠更多的利潤支持走的更快。

其實道理很簡單:沒有了中國產業鏈的全力支持,任何國家、任何品牌都走不通質美價廉的廉價電動汽車路線。

推出50萬乃至100萬人民幣的豪華電動汽車,這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在10萬以下,保證駕駛體驗和質量的前提下,每壓低1萬元,都需要整個體系的全面提升。

綜上:中國汽車全面崛起,從2023年出口世界第一,到成爲真正的全球第一,甚至體量達到多個老牌汽車國家之和,已不過是時間問題,而且需要的時間並不長。

這是全體中國人的大利好,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