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蘋果不再看天吃飯

從1985年種下第一棵蘋果樹算起,我已經和蘋果打了40年交道,最大的變化就是看待蘋果的眼光變了。尤其這5年,從砍樹改種到帶領鄉親致富,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管園,洛川蘋果提質增效走上了快車道。

說到提質增效,繞不過果園改造。2021年,我的矮化密植園畝產突破8000斤,每畝毛收入2.4萬元。2016年剛改成矮化園時,村裡有人不認可。如今,這些“小個子”果樹成了“搖錢樹”。寬行距設計,讓施肥機、打藥車能直接開進去,節省了近一半人工成本。去年合作社分選機投產後,果子按果型、果徑、顏色分成多個等級,一級果能賣到12元1斤,比傳統分級多賺30%。

2023年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帶着新品種來洛川搞試驗。我第一個報名試種,去年10畝地套了20萬袋,淨賺35萬元。現在我的果園成了蘋果“品種博物館”,“秦脆”“瑞雪”“澳洲青苹”……品類繁多。

防災是果農最關心的事。2023年春末的那場雹災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當時我站在果園裡,看着一顆顆冰雹被防雹網彈開。這張網是2022年縣裡啓動“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時,政府補貼30%幫我們裝上的。

去年6月,暴雨來得猝不及防。我守在果園監控屏前,看着雨水順着防雹網的縫隙流進蓄水池。這套投資40萬元的雨水收集系統,是2022年政府推廣“節水農業”時幫我建的,1500立方米的容積,不僅足夠果園灌溉,還能給村裡的抗旱應急點供水。

一個產業鏈接千家萬戶,把大家組織起來才能聯農帶農做出品牌。去年在洛川蘋果博覽會上,我的合作社和3家電商平臺簽了1200萬元的訂單。合作社在北上廣有3家專賣店、30個銷售點,統一包裝、統一價格,包裝箱上都印着“掃碼溯源”二維碼。去年冬天,上海的客戶通過掃碼看到我的果園管理視頻,又追加了50噸訂單。如今,我的80畝果園全換成了矮化密植的“秦脆”和“瑞雪”。今年預計總產量能突破50萬斤,合作社能帶動100戶鄉親增收。不久前,我還採購了一臺給蘋果做檢測的機器,每分鐘能測200個果子的糖度等情況。

孩子們放暑假了,我準備帶他們去國家級蘋果種質資源圃看看。要讓他們知道,洛川蘋果不看天吃飯,而是把政策紅利種到土裡,把科學技術抓在手裡。

(講述人:陝西洛川綠塬紅蘋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杜民子 經濟日報記者 張 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