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在田地上 大學的根本之務不是虛假的國際排名
▲大學的社會責任不必捨近求遠,應該運用知識、技術和聲望幫助政府、企業或社會提升有益生活或工作的品質。(圖/達志示意圖)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某某大學在世界排名的消息幾乎每週都在各種媒體廣傳,評審的單位五花八門。爭國際排名變成是全臺大學校長的第一職責,不管排名是否名副其實。拼論文與升等則是不少大學年輕教授們的首要工作。高等學府的濟世救人、學以致用的宗旨無形中讓了位。
大學排名不少本質是商業行爲 不要也罷
「論文寫在田地上」是大陸農民在一項農業論壇上,聽完一羣學者的論文發表後的感言。他們很憨直,聽不明白一些學者搞了一堆論文,到底對提升農業產值或品值有何之用?!
田有物質的農田,以及心理的心田;地則爲耕耘、務實及運用的基礎。論文寫在田地上簡明地表達了人們對於高等學府和知識分子的深刻期待。大學的社會責任不必捨近求遠,應該運用知識、技術和聲望幫助政府、企業或社會提升有益生活或工作的品質。
中文和其它文字不及的形意,所以猜字特別的有趣。一山一山,山倒懸,一月一月,半邊月;上有田,下有水。倒、半、合、分、上、下,三百六十度觀察;田,有物、有心,也有水。你猜,這是甚麼字?這是「用」。論文,窮學術之力,若無濟世救人之用,無異空談。論文之用不能只是爲升等的湊數,教授之能就大打折扣了。
美國故總統尼克森曾批評學者可以躲在象牙塔內,以侷限的假設去推估自認完美的理論。政府、企業和社會則必須時時針對問題,檢驗過程,印證效益。學者在做研究,寫論文之時實在應該把「對決策有無參考價值」列爲必要的考量,不能自以爲是,更不能孤芳自賞,甚而築起高牆,搞起山頭,排擠他人。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今教授爲了要傳道、授業和解惑,有些大學有「三師」的教學倡議,也就是經師,講述古今中外理論;業師,專注實務經驗和運用;禪師,理論和實務兼具,培養學生技能、智能和倫理,如此三師並用,完善全人教育的功能。
受教權是當前大學教育不能忽視的學生權利。有些大學教授只管個人研究興趣,不重視授課和教學品質。現在AI時代來臨,學生能輕易自各媒體平臺獲取理論來源,大學教學更應偏重案例研討、實務應用和經驗交流。
不少教授講企業經營或創新創業,理論一堆,頭頭是道,卻不曾在企業待過一天,也無實際創業經驗,拿着課本照本宣科,實在誤人子弟,很不可取。
大學排名不少本質是商業行爲,不要也罷,不如好好做好教學工作,落實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產學合作能量,纔是大學的根本之務,不要勞心勞力在一些虛假的國際排名了。
▼大學排名不少本質是商業行爲,不要也罷,不如好好做好教學工作,落實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產學合作能量,纔是大學的根本之務。(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