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最大規模「國鈾一號」新進展 成功生產第一桶天然鈾
▲ 大陸中核集團宣佈,「國鈾一號」重大發展,成功產出第一桶天然鈾 。(圖/翻攝 新華社)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大陸國企中核集團今(11)日有重大宣佈,目前大陸規模最大的天然鈾生產項目「國鈾一號」示範工程已成功生產首批天然鈾,這標誌着在天然鈾生產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將有效強化能源資源的自主供應能力。
《央視》新聞報導,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國鈾一號」示範工程,是產能規模最大、建設標準最高、建設速度最快的天然鈾生產基地,具備綠色、經濟、智慧與高效等特點。今日首桶天然鈾順利下線,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全球鈾資源開發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中核集團中國鈾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旭表示,「首桶天然鈾的成功產出,意味着『國鈾一號』示範工程已從全面建設階段邁入試生產階段。該項目將進一步強化我國天然鈾的保障能力,盤活北方盆地數十萬噸複雜砂岩型鈾資源,將『呆礦』轉化爲『寶藏』,爲未來生產更多天然鈾奠定堅實基礎。」
與傳統採礦方式不同,「國鈾一號」所採用的地浸採鈾技術顛覆了傳統井下開採模式,無需將礦石提升至地表進行處理。該技術是將二氧化碳與氧氣溶於水中,注入含礦層後與其中的鈾產生反應,再將含鈾溶液抽取至地表,輸送至水冶廠進行金屬鈾的提取與回收。
▲ 大陸「國鈾一號」有重大發展 。(圖/翻攝 央視)
此技術使用二氧化碳與氧氣作爲原料,不僅成本低廉,亦具環保效益。據悉,一座中等規模的鈾礦每年可利用並消耗三萬噸二氧化碳。
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鈾業總工程師蘇學斌指出,「針對我國北方砂岩型鈾礦的特性,我們採用二氧化碳與氧氣作爲浸出劑,達成理想的浸出效果,實現天然鈾產業的『五大革新』:第一是資源利用上的突破,第二是安全水平的提升,第三是產能規模的擴大,第四是生產效率的提高,第五則是更爲綠色與智慧的技術應用。」
袁旭補充表示,未來這項技術將在我國北方盆地多個產能項目中實現應用,推動北方千噸級鈾礦大型基地的建設,以滿足我國核電發展的持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