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築未來:循環材料與水耕的創生之境」完美落幕

由銘傳大學建築學系策劃並執行的展覽計劃《綠築未來:循環材料與水耕的創生之境》,日前在臺灣博物館鐵道部盛大展出,之後正式落地桃園市復興區奎輝國小,爲偏鄉學校帶來結合環境教育與永續設計精神的「移動植物園」。

本展覽由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李芝瑜擔任計劃主持人暨策展人,策展與施作團隊成員包括張啓亮、李典𬭚、巫柏諄、洪鬱翔、林長聖、高啓森、宋佳芸、王昱智、王俞瑄、莫進浩等建築系師生,藉由跨領域合作與實作,展現當代建築教育關注社會議題的積極作爲。

圖/銘傳大學提供。

循環設計 × 水耕教育 × 偏鄉行動

本次展覽核心構築「移動植物園」由多項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打造,包括來自臺灣博物館《當我們同宅一起》特展剩餘的鐵件、由國塑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再生 PC 塑膠浪板,以及臺灣玩具圖書館協會提供的廢棄樂高積木,象徵材料的「第二生命」與「建築的再想像」。

展覽包含兩大互動工作坊活動:

1. DIY 水耕植物盆栽:參與者運用回收寶特瓶與發泡煉石,自制水耕系統並種植植物,體驗無土栽培的永續農法。

2. 組裝樂高牆:使用廢棄樂高積木與 3D 列印製卡準,自由創作並磁吸展示於結構鐵件上,鼓勵創意參與與再利用精神。

展覽結束後,「移動植物園」已運送至奎輝國小常駐展示。該校位於桃園市復興區山區,全校僅九個班級,學習資源相對有限。本計劃希望透過具體行動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設計的能量與環境教育融入偏鄉校園,爲孩子們種下永續意識的種子。

圖/銘傳大學提供。

策展理念:從廢棄到創生

《綠築未來》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結合建築教育、社會參與與資源永續的行動實踐。藉由回收材料與簡易水耕設計的整合,展覽不僅在城市場域中引發對材料生命週期的關注,也透過移動式結構走入校園、走入生活,實踐環境教育的普及與落地。

本次展覽《綠築未來:循環材料與水耕的創生之境》由臺灣博物館鐵道部、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與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共同主辦,策展人爲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李芝瑜。展覽於 2025 年 4 月 12 日在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展出,並自 4 月 18 日起移展至桃園市復興區奎輝國小,結合教育與行動,實踐永續理念。合作單位包含國塑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玩具圖書館協會與小智研發 MINIWIZ。

圖/銘傳大學提供。

「綠築未來:循環材料與水耕的創生之境」不只是一次空間與材料的展示,更是一場關於未來生活想像的實踐行動。透過建築教育、材料再生與永續農法的跨域整合,我們看見廢棄物的轉化可能、環境意識的向下紮根,以及設計如何真正走進社會、走進偏鄉,成爲推動改變的力量。特別感謝臺灣博物館鐵道部以及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支持。這場展覽雖已落幕,但永續的種子已悄然種下,未來將在更多角落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