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再度發布南海島礁生態報告 控菲律賓在鐵線礁「亂丟垃圾」

大陸官方調查報告指出,受到長棘海星等影響。鐵線礁珊瑚覆蓋率只剩下3.3%。(圖/取自央視總檯南海之聲)

大陸官方近年積極在南海進行生態調查、併發布調查報告,強調對南海生態的貢獻;25日公佈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在南沙羣島鐵線礁、牛軛礁的區域,發現不少菲律賓製造的人爲棄置物,並指因爲菲律賓建造碼頭等工程,導致中業島與鄰近的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遭破壞。

大陸自然資源部25日發表「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這是近年最新一份南海島礁生態調查報告。去年,大陸自然資源部接連發布2份調查報告,分別涉及仙賓暗沙(陸稱仙賓礁)、仁愛暗沙(陸稱仁愛礁);大陸生態環境部也發佈民主礁(陸稱黃巖島)生態調查報告。這4份報告的5座島礁,都是大陸與菲律賓近期主要發生爭執的島礁。

根據這份「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大陸官方調查時間「根據年度工作安排」爲去年4到8月,報告指,鐵線礁礁坪上現有3個沙州、牛軛礁礁坪上現有1個沙州,4個沙州爲自然形成,高潮時均露出海面,各別高出當地平均大潮高潮面約1.34公尺、1.14公尺、1.10公尺、1.47公尺。

報告提到,2礁礁盤造礁石珊瑚面積均有下降,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牛軛礁珊瑚礁系統健康。其中,長棘海星爆發,是導致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主要因素;熱帶氣旋襲擊,以及頻繁的人類活動,特別是菲律賓在中業島持續開展施工建設,也是影響鐵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因素。

針對菲國情況,報告還提到,現場調查期間,在鐵線礁海域發現菲律賓等外方漁船「未經許可非法開展捕撈作業」,菲律賓在中業島非法開展施工建設、在鐵線礁、牛軛礁相關調查站發現漁線、漁網、塑膠包裝、鐵桶、玻璃瓶等人爲棄置物,「部分帶有菲律賓文、部分帶有產自菲律賓標誌」。

另,針對菲律賓指控陸方在鐵線礁傾倒珊瑚碎屑、「有關國家」指控沙洲的形成是大陸「填海造陸」等說法,報告強調其「毫無科學和事實依據」。根據放射性資源調查顯示,2座島礁沙洲均爲自然形成,「無外源輸入」。

央視則指,基於報告調查結果,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南海之聲推出紀實片「歸巢」,大陸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魏徵說,對於沙洲形成是人爲等相關言論,「利用了我們衛星遙感手段,發現這些沙洲確實新生了,就把本來是自然情況下的事物,歸結到政治。」

該報告最後表示,後續將進一步加強對鐵線礁、牛軛礁及周邊海域的調查研究、評估和保護,深化長棘海星爆發預警和防控機理研究,努力減少人類活動等外部因素對珊瑚礁生態系統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升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持續性。

大陸與菲律賓的南海爭端近期升溫,去年底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簽署「菲律賓海洋區域法案」及「菲律賓羣島海道法案」,陸方隨後公佈「民主礁領海基線」,並以「中國南海部分島礁標準名稱」公告64個島礁名稱及座標,當時我外交部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鄭重表示,菲、陸方舉措「均不影響南海諸島系屬中華民國領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