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月背土壤最新研究 形成年齡28.23億年...驗證出月球岩漿洋模型

▲嫦娥六號返回器。(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嫦娥六號」帶回的「月背土壤」樣本經研究於今(28)日公開最新成果,相關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據研究顯示,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本次研究樣品中玄武岩的主體形成年齡爲28.23億年;源區特徵驗證了月球岩漿洋模型,且表明形成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撞擊作用可能對月球早期月幔進行改造,此成果爲研究月球起源與演化提供關鍵科學依據。

▲嫦娥六號採集的月背玄武岩岩屑樣本。(圖/翻攝央視,下同)

《央視》報導,本次研究中,聯合團隊通過分析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發現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質層,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應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漿洋。

此外,研究還發現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玄武岩中鉛同位素的演化路徑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區域在岩漿洋結晶後演化過程存在差異。月球表面盆地尺度的撞擊事件,尤其是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撞擊,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學性質。

至於何謂岩漿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行星科學研究中心車曉超表示,月球岩漿洋理論提出,月球在形成初期發生了熔融,形成了大範圍的岩漿洋,可以把早期的月球想像成一個大的岩漿球。

而關於月球起源與演化,前期科學家基於對月球正面樣品研究,建立了月球岩漿洋模型。該模型提出,月球形成初期發生了全球性熔融,形成了大範圍的岩漿洋。隨着岩漿洋冷卻結晶,密度較低的礦物上浮形成月殼,密度較高的礦物下沈形成月幔,殘餘熔體富集不相容元素,形成月殼和月幔間的克里普物質層。

車曉超指出,月背樣本研究下,有很多猜想可以用它去證實,比如月球的月幔性質,「嫦娥六號着陸區是在南極-艾特肯盆地,它的深度幾乎達到了10公里,很有可能嫦娥六號樣品裡包含有月幔的直接證據。」

此外,科學家們發現南極-艾特肯盆地年齡很可能大於42億年,這樣就有機會藉由嫦娥六號的樣品,探索太陽系早期的動力學狀態,聚焦月球早期的撞擊事件以及月幔深部物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