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預製菜市場將破兆元人民幣 餐廳爲何仍偷偷摸摸?
大陸又掀預製菜爭議,調查發現:食材比現做貴15%,省的是人力。(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搜狐四象工作室》報導,大陸知名連鎖餐廳西貝的預製菜(料理包)爭議,近日頻登熱搜,將預製菜再次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比起菜品究竟「是不是預製」,消費者或許更在意的是知情權。
那麼,爲什麼越來越多餐館悄悄用起了預製菜?它到底能幫商家省多少錢?我們又該如何分辨,眼前的這盤菜,是後廚現炒,還是「預熱出品」?
預製菜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世界上第一臺快速冷凍機在美國誕生,爲預製食品與冷鏈技術打下基礎。肯德基、麥當勞等連鎖品牌,隨後開始把標準化預製模式推向全球。
90年代,隨着洋快餐進入中國市場,大陸國內開始出現配套產業。但真正的爆發在2014年左右——外賣平臺的興起,極大促進了餐飲「標準化」「出餐快」的需求。再加上速凍技術和冷鏈物流的不斷成熟,預製菜終於站上風口。
餐館爲何紛紛選擇預製菜,是它比現買現做更划算嗎?事實上,僅考慮食材這一塊的話,預製菜食材成本反倒略高於現做。以單份售價20元的外賣餐品爲例,預製菜平均比現做菜的成本高出1元,相當於高了15%。
但數據同樣指出,使用預製菜節省的人工、租房等成本相對更多,尤其是人工成本直接減半,最終反推利潤率上升超40%。在外賣平臺抽成20~25%的前提下,餐館利潤被壓縮,自然選擇相對更賺的那一條路。
另一方面,外賣平臺的規則偏向「時間就是金錢」,更將出餐速度、差評率等作爲核心指標,直接影響商家的曝光和流量,相當於平臺在催促商家提速,而預製菜能完美滿足這樣的要求。
部分連鎖餐飲更是主動選擇了預製菜,不僅因爲它能加快出菜速度,進而提升翻檯率,也是由於預製菜有助於標準化出餐,降低跨地域經營的品控難度。爲保障餐品質量統一,真功夫、吉野家等企業幾乎百分百使用預製菜。
去年3月,大陸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佈通知,首次明確預製菜的定義:它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爲原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炒、炸、烤、煮、蒸等)製成,須加熱或熟制後才能食用的預包裝菜餚。
預製菜的重點是「菜」,意味着還原一道菜餚的風味。因此饅頭、漢堡、三明治、方便麪等主食不算預製菜,即食沙拉、果切等也不算。
但預製菜也遠不止是你以爲的「料理包」。比如調味牛排、酸菜魚片,需現場煎煮或燉煮,也屬即烹類預製菜,超市裡切好、配好的淨菜組合,也屬於即配類預製菜。
有分析預測,到2026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能突破1兆元人民幣。目前,B端(如餐廳、酒店)仍然是消費主力,佔整體比例的80%,而C端(家庭消費)市場增長潛力巨大。
越來越多人選擇預製菜,是因爲它精準契合當代生活方式:家庭規模縮小、生活節奏加快、工作時長增加……據調研,預製菜核心用戶多爲一二線城市、22-40歲、中等以上收入羣體。他們要快,但也不放棄品質。
回過頭看,西貝與羅永浩的爭論焦點,並不該是「預製與否」,而是消費者知情與選擇的權利。
好消息是,《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即將向社會徵求意見,信息披露、禁止添加防腐劑、冷鏈規範等都將成爲硬性要求。這也意味着,預製菜行業終於要從「野蠻生長」邁入「合規時代」。
說到底,預製菜是現代人追求效率與品質之間的現實解決方案。此次事件令消費者抗拒的,不是預製菜本身,而是餐館遮遮掩掩乃至刻意誤導,大大方方公示出來讓我們自主選擇,誰又會過分苛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