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翼龍-2」無人機抱心病 和美對手MQ-9「死神」拚了

陸制「翼龍-2」無人機的資料照。(新華社 )

從奈及利亞突襲伊斯蘭激進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藏身處,到沙烏地阿拉伯在紅海沿岸打擊葉門「青年運動」叛軍陣地;從巴基斯坦飛越伊朗邊境,到利比里亞內戰中的導彈攻擊,陸制「翼龍-2」,展現了中方無人機技術觸及多個衝突區。

另一方面,「翼龍-2」的變體版「攻擊-2」無人機,則在臺灣周邊進行實彈演習並巡邏南海,成爲解放軍無人察打主力。《南華早報》12日報導,「翼龍-2」是中方對美國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MQ-9無人機的迴應。

它的傳統空氣動力學設計與美國MQ-9「死神」(Reaper)無人機無人機有許多相似處。「翼龍-2」長11米,寬20.5米,最大起飛重量爲4200公斤,比「死神」輕約近500公斤,而外部武器載重力只有480公斤,遠不如「死神」的1400公斤。而「翼龍-2」的最大時速爲370公里,作戰航程爲1500公里,實用升限爲9000公尺,都明顯不如「死神」的時速480公里、作戰航程1900公里和實用升限15000公尺。

這些弱點主要源自較差的引擎。「翼龍-2」是首款採用陸制渦輪螺旋槳引擎渦扇-9的中國無人機,最大輸出功率爲500—600軸馬力。相較之下,「死神」的漢威聯合(Honeywell)TPE331-10渦輪螺旋槳引擎可提供高達900軸馬力,性能潛力顯著更強。在續航力方面,「翼龍-2」在標準負載配置下,可運行20小時,而減少武器負載時可達32小時,而「死神」的運行續航力則爲27小時。

儘管規格並不突出,但「翼龍-2」靠獨特性能,成爲國內關鍵資產和國際市場的暢銷產品。它爲了在爭議環境中,能不受美國GPS系統可能拒絕信號的影響,而採用自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其卡車搭載的地面控制站可操作多架無人機,視距外模式的控制半徑爲200—300公里,而衛星通訊模式則可實現最遠3000公里的遙控。

在偵察任務中,「翼龍-2」配備機身下方的穩定光電/紅外線感測器吊艙,支援日夜視覺,以及全天候運作的合成孔徑雷達(SAR)。其機載數據鏈可透過系統終端直接與遠程作戰單位分享雷達、攝影機和感測器獲得的實時戰場資訊。在作戰方面,「翼龍-2」6個翼下掛點支援多種彈藥,包括「鷹擊-9E反艦巡弋飛彈、「雷石」-6衛星導引炸彈、「天箭」-90導引火箭彈、AG-300M雷射導引空對地飛彈,以及重量介於15—130公斤的「飛騰」系列衛星導引炸彈。

除了偵察與打擊能力,開發者還爲「翼龍-2」配備電戰(EW)模組,使它成爲無人電子偵察、主動干擾和通訊對抗平臺。

此外,「翼龍-2」具備自主起降能力,以及簡化的偵測、追蹤和目標交戰操作,而這都能透過單一操作員的「點擊式」指令完成。同時它還搭載人工智慧(AI)演算法,能檢查自身狀態、辨識敵友,自主評估威脅等級,並採取行動。

這些獨特的操作優勢使「翼龍-2」成爲如「死神」等西方先進平臺的有力替代品。雖然部分規格稍遜,但其能力足以因應大多數中低強度衝突,如區域反叛亂和反恐行動等。然而,其真正的競爭優勢仍在於成本效益。美國軍方採購MQ-9系統的起價約爲3000萬美元(約9億臺幣),對外國買家價格更高。例如,涵蓋「地獄火」飛彈和GBU-39B精確導引炸彈在內,印度2024年簽訂的31套MQ-9B套裝合同總額便達35億美元(約1,050億臺幣)。

事實上,除了更靈活的付款方式,中國對無人機銷售的政治條件也較少,使「翼龍-2」及其他陸制無人機成爲因美國出口限制,而無法採購美製系統國家的可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