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央媒關注懲戒問題少年 年齡非「免責金牌」也看危害程度
陸央媒關注懲戒問題少年看年齡還是看危害程度。圖爲大陸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賀小榮。(大陸國新網)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12日報導,近年來,中國大陸未成年人犯罪受到高度關注,根據大陸司法實踐,懲戒「問題少年」既看年齡,也看危害程度。年齡線是法律基於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設定的基礎防線,危害程度則是衡量行爲惡性與懲罰、矯治必要性的關鍵尺規。違法犯罪必擔責,年齡不是「免責金牌」。
年齡是「免責金牌」嗎?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承擔未成年人審判指導職責相關負責人指出,未成年人犯罪數量上升,2021年以來,各級法院判處未成年人犯罪人數,每年都在3萬—5萬人之間。
大陸最高法院數據顯示,盜竊長期居未成年人犯罪首位,故意殺人等嚴重侵害人身安全暴力犯罪佔比較小。以一起「問題少年」犯下惡性非行受懲司法個案爲例:
13歲丁姓少年因不滿母親管教粗暴,泄憤將一名8歲女孩騙至荒地殺害。依犯罪情節、主觀惡性,法院依法對丁某頂格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報導分析,理解懲戒的邏輯,還要認識法律設定的年齡線。大陸《刑法》規定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已滿16週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週歲不滿16週歲的人,依法應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姦、搶劫等8類重罪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2週歲不滿14週歲的人,在特定情形下經最高檢察院覈准追訴,依法應負刑事責任。
可以說,懲戒「問題少年」,既看年齡,又看危害程度。年齡線是法律基於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設定的基礎防線和保護屏障,危害程度則是衡量行爲惡性與懲罰、矯治必要性的關鍵尺規。兩者共同服務於教育爲主、懲罰爲輔的原則,最終指向對迷途少年的挽救、對受害者的撫慰、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以及對未來希望的守護。
年齡線是否會造成「教育落空」?法律的剛性與社會期待有時會存在「溫差」。年齡線是否會成「免責金牌」,造成「教育落空」?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很多國家都建立少年司法制度和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爲的分級分類治理制度。在中國,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確立專門矯治教育制度,對因不滿16週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必要時予以專門矯治教育。」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表示,透過專門矯治教育,在閉環管理的專門場所,矯治和教育未成年人,改變未成年人不良思想和行爲習慣,提升未成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以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
如何防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化解社會公衆擔憂的重要着力點,在於堅持懲防並舉、標本兼治。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有一定的複雜性。據大陸最高法院披露,未成年人實施搶劫、盜竊、暴力傷害犯罪的,有一半以上曾長期沉迷網路產生犯罪動機佔比較高;還有不少存在家庭監護缺失問題。
黑龍江省某市法院在審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辦案法官發現,兩名未成年被告侵害被害人前,曾組織多名未成年人在賓館服用成癮性處方藥右美沙芬。
「部分藥品銷售者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意識不強,違規向未成年人售賣成癮性處方藥。」辦案法官說,爲共同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法院向該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出司法建議,完善轄區藥店銷售成癮性處方藥劑管理制度,開展校園周邊重點區域專項檢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