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中歐競爭應避免衝突
大陸學者指出,中歐在經貿關係上應儘量維持良性競爭,避免日漸激烈的競爭走向衝突。圖爲第10萬列中歐班列從重慶發車。(新華社)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年,在歷經去年電動車關稅風波後,中歐未來何去何從備受矚目。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撰文強調,歐洲雖是中國經濟領域競合者,但也是多極化國際秩序的關鍵夥伴,以及全球問題解決的利益攸關方,中歐在經貿關係上應儘量維持良性競爭,避免日漸激烈的競爭走向衝突。
澎湃新聞報導,文章指出,近年歐洲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角色正發生重大變化,這一變化體現歐洲正超越純粹的「夥伴」角色,變得更復雜和具有多樣性;重新認識歐洲,才能更好規畫未來50年雙邊關係的發展路徑。
簡軍波稱,中國日益明顯的競爭力正成爲歐洲重大挑戰,歐洲選擇以更多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的舉措來應對,例如對電動車加徵高關稅;中國在經貿領域對歐洲的追趕將會日趨激烈,中歐經貿競爭也將日益激烈並長期存在。
他直言,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與持續的合作需求,使中歐在經貿領域形成高度的競合關係,雙方不得不從緊張的經貿關係中維持有利於自身的經濟合作,在經濟合作中又難免相互競爭、甚至衝突,從而使歐洲成爲典型的中國經貿領域的競合者。
不過,簡軍波也說,隨着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第2任期即將到來,歐洲「戰略自主」意識催生其地緣政治戰略的轉型意願,並催生出對多極化的重新認識及濃厚興趣。歐洲對多極化的理解雖與中國存在較大差異,但雙方有共同需求,即維護聯合國秩序和權威,這也成爲中歐建立多極化格局的重要內涵。
此外,簡軍波認爲,由於長期存在的全球問題將損害包括中歐在內的全球各國利益,中歐對解決全球問題都具有共同願望;對於像俄烏衝突等區域衝突,雙方在這些問題中具有自身利益,也無法撇開彼此來解決問題。
展望中歐關係,簡軍波呼籲,要謹慎和明智地處理對歐關係。他強調,中歐彼此是經濟的競合者,不意味雙邊經貿關係必然處於長期競爭、甚至是衝突;爲使日漸激烈的競爭不滑向衝突,北京應與歐方在雙邊和多邊層面進行競爭領域的共同監管與協調,以促使雙方經貿關係處於良性競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