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中國經濟韌性足夠抵禦外部衝擊 中美合作未來有突破口

陸學者王義桅:中國經濟韌性足夠抵禦外部衝擊,中美合作未來應有突破口。(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中新網報導,「中國經濟市場規模龐大,產業鏈韌性強,應用場景廣闊,這是使中國能夠抵禦外部衝擊,保持高質量增長,成爲吸引投資的關鍵因素。」5月22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在2025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現場接受中新網專訪時做上述表示。

王義桅指出,中國經濟韌性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中華文明的持久性和適應力,歷經五千年風雨仍延續不斷;二是中國製度的靈活性和政策彈性,能夠動態調整以應對挑戰;三是中國人處事穩健、留有餘地,避免極端化。

當前,全球經濟正遭受來自美國大規模保護主義的政策壓力,中國也不例外。美國商務部近日發佈指南,以所謂推定違反美出口管制爲由,企圖在全球禁用中國先進計算晶片。

王義桅表示,「美國政府無論是科技封鎖,比如通過對晶片、半導體的限制還是發動貿易戰也好,本質上是想限制中國發展,但最終無法阻止中國自立自強。」

「美國有兩句話,一句叫做『美國的事業就是商業(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美國總統川普是個生意人,他很喜歡做交易,但做交易之前你得有實力。」

「第二句話也很重要,叫『打不倒就合作』(If you cannot beat them, then you join them)。」王義桅指出,美國對華心理認知的五個階段包括,從忽視、否認到污衊,再到被迫接受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最終將不得不選擇與其合作,其對華策略的核心邏輯便是「打不倒就合作」。

對於未來中美合作可能的突破口,王義桅認爲,主要包含三方面:

其一,核軍控合作。川普政府高度關注中國核力量發展及核擴散風險,若中美能在覈問題上達成協議,有望實現「競爭性共處」,而非對抗;

其二,貨幣體系改革。中國可倡議構建「超主權」 的新國際儲備貨幣方案(如「N+1」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美元霸權引發的「特里芬難題」;

其三,芬太尼治理問題。當前,美方對芬太尼導致白人死亡率上升問題極爲關切,中美可借鑑歷史禁毒合作模式,將此轉化爲雙方務實合作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