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籲對臺發動二次「西安事變」 智取實現統一
大陸「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高志凱近日接受大陸網路媒體《觀察者網》專訪時指出,賴清德總統國安「17條」提出後,已實質性地改變了兩岸現狀。他指出,「祖國統一不能一拖再拖,而是必須採取果斷措施」。除了和談與武統,他呼籲北京當局考慮類似「第二次西安事變」的策略,採「智取」方式實現臺灣的統一。
高志凱曾任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翻譯。他在專訪中表示,賴清德總統日前提出的國安「17條」,將大陸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已實質性地改變了兩岸現狀和局勢。他認爲大陸一方面應高度重視此事,另一方面必須採取有效的反制措施。
他建議北京當局可以考慮類似「第二次西安事變」的策略,「也許臺灣地區會涌現出第二個張學良將軍。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臺灣問題也許可以採取智取的方式,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和平統一或單一手段」。
第一次國共內戰末期,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東北軍將領張學良、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行政院院長蔣中正,要求蔣中正立即抗日、停止「剿共」,讓中共得以獲得喘息機會。
對於如何推動兩岸關係朝最終實現統一的方向發展,高志凱還建議,從現在開始,大陸應建立整體的統計體系——如在統計中國經濟規模時,總數據要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
他強調,將臺灣的統計數據直接併入大陸全國的整體數據至關重要。「無論是統計我們的領土、經濟發展情況,還是人口變化,都應迅速採取有效措施,推出『大中國地區』的數據庫」。
其次,他建議,大陸應建立一套制度,對臺灣當局及各類臺獨分子(無論是政府內部還是民間)進行數據統計,最好能落實到對個人所作所爲打分。
高志凱說,「等到各類數據收集到位、統計到位,到時候算帳,可以形成一定的威懾力」;「對於臺灣同胞來說,也應有這樣的做法:如果你是促統的,同樣要有所記錄、有所表現,等到祖國統一時,你所做的正確行爲也應予以獎勵,實現獎罰分明」。
第三,高志凱提出,大陸在與世界各國開展外交、推動國際關係發展時,也應明確底線。他表示,大陸目前已與18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而這些國家與中國建交的基礎之一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考慮到近期日本等國的表態,高志凱稱,大陸應每年要求各國書面重申承諾,並將這些將確認文件送到聯合國展示。「如果他們不這樣做,若違背當年建交時作出的莊嚴宣誓,一定要讓他們付出相應後果」。
高志凱一向積極捍衛北京當局的政策主張。但去年8月,高志凱接受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專訪,面對主播單刀直入提問「中國前外交部長秦剛的下落」「中國人有沒有批評習近平的言論自由」等犀利問題時,高志凱卻無力招架頻頻迴避還接連失言,引發臺下現場觀衆笑聲連連,不少大陸網友對他的表現也頗有微詞。
大陸「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蘇州大學講座教授高志凱,呼籲北京當局在臺灣發動第二次「西安事變」。(圖/取自大陸「全球化智庫」(CCG)官網)
「西安事變」導致國民黨剿匪功虧一簣,圖爲西安事變舊址之一,中共建政後曾將之更名爲「捉蔣亭」,1982年爲緩和兩岸關係改稱「兵諫亭」。(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