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燕須清理戰場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本次國民黨主席改選,是關鍵時刻的關鍵抉擇,呈現出一副外人看來頗爲突兀,但黨內中人皆知成因爲何的景象。進入決戰對壘的郝鄭兩人中,高喊世代交替的一方,背後簇擁的支持骨幹和羣衆基礎,卻大率是耄耋長者或對國民黨恨鐵不成鋼的軍系壯世代。
而不諱言自己年紀較長、老臣謀國、只想爲國民黨再拚最後一次者,到搶救關頭,卻不乏許多3、40歲的黨籍公職、年輕民代出面贊聲力挺,紛紛直言在2026、2028將屆之際,黨主席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把燈光聚在自己身上罵民進黨,或者不甩未來總統候選人的意見,逕自提出兩岸或國族認同上的路線狂飆。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少主蔣萬安在內的各個縣市長陸續表態,幾乎一面倒是力挺郝龍斌。這一方面,體現的是國民黨內一部分激憤的「茶黨」色彩支持者們,與肩負着現實選舉考驗和壓力的黨公職們的喜好分野。
二方面,在鄭麗文主張「要讓所有臺灣人都能自豪自己是中國人」、號召臺灣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大陸強強聯手,與郝龍斌主張「和中不舔共」、陸方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之間的競選張力,所體現的大哉問則是:對今天的國民黨來說,究竟是中華民族主義應占據優位,還是應首先重申自由民主、民權民生的底線不動搖?
在理想狀態下,這兩條軸線本應合而爲一。國民黨和臺灣面對大陸的長期主張,本應是以深化、優化和摒去分離主義躁動的臺灣民主文化來化育整個中華,追求兩岸可在制度面相向而行、和平共存。
但在現實中,不論是藍綠攻防或極端淺碟化的傳播生態,在競選時節,都很難容得這種帶有辯證意味的深長討論徐徐展開。
藍營內部亦有人主張,黨主席之爭本應聚焦黨務革新和提名、藍白整合等競選策略,無須過多着墨兩岸路線與國族問題。理由是,此次黨主席人選的份量,實無一人真正具備足以桶箍全藍營的高度民意代表性。未來的黨主席,充其量只是一場路線大討論的主持人或召集人,而不能越俎代庖,自己先把會議結論定調了。真正路線的定調者,以及新兩岸路線成敗的總負責人,還得是呼之欲出的總統候選人。
准此,最可能披掛上陣的臺中市長盧秀燕,即便欲維持媽媽式的中立、不便直接點明一人支持。但在許多國民黨員對黨主席競爭陷入渾沌而感焦慮、不知如何選擇時,盧秀燕若仍有心爭取大位,就應對其心目中理想的黨主席風格、條件等略作說明。
這麼做的目的,並非只是引導支持者投向哪一人而已;而是應在郝鄭兩人皆有可能當選的前景下,對未來黨主席應有的角色和使命任務,提出自己的期待,以謀求未來更好的協調配合。
盧秀燕爲了固守大臺中而不選黨主席,是此次國民黨內競爭出乎意料激烈的主因。如今競賽即將收官,作爲一場理應「以鬥爭求團結」的黨內競逐,盧秀燕亦當及早主動扮演起清理戰場的角色,在選後儘速重新團結全黨,並對下一任黨中央寄託民選首長們的集體期待,略施定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