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新型駁船衛星演練畫面曝 紐時:提升對臺進攻能力
中國大陸近日在南部海域測試新型登陸駁船。(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衛星照片揭示,中國大陸近日在南部海域測試新型登陸駁船,可組成長達820公尺的臨時橋樑,可讓大批部隊與裝甲車輛快速登陸,《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週二(1日)報導這項技術可能解決解放軍對臺軍事行動的後勤瓶頸,提升渡海進攻能力。
近期中國大陸在廣州西南約350公里、廣東湛江一處海灘進行測試,三艘駁船依序排列並展開可伸縮的橋樑,連接深水區與海灘。這些駁船配備可伸降支架,固定在海牀上穩定船身,讓駁船轉換成海上碼頭,卸載軍備。
衛星影像顯示,測試期間有民用貨輪與渡輪配合演練,顯示中國大陸可能動員民間船隻協助軍事登陸。目前臺灣西部海岸適合登陸的海灘有限,且防禦嚴密,中國大陸若能運用這種駁船,可能在防禦較薄弱的區域登陸,提升戰術靈活性。美國防務專家達姆(J. Michael Dahm)表示,這樣的裝備和技術突破,能使習近平2027年軍事準備目標更能實現。
美國防務專家達姆(J. Michael Dahm)與舒加特(Thomas Shugart)指出,這些駁船將大幅提升解放軍的兩棲作戰能力,在戰時,它們可作爲可移動碼頭,迅速運輸坦克、裝甲車與重型裝備,特別是在奪取制空與制海權後。
先前《CNN》報導,達姆表示:「這項技術的關鍵在於,它能在偏遠海灘或受損港口,每小時卸載數百輛車輛,」。舒加特補充,這些駁船類似二戰諾曼第登陸時英軍使用的臨時港口,且設計上能在水中升降,適應不同地形,甚至可將車輛直接運送至海岸公路。
雖然解放軍尚未在大規模演習中投入使用這些駁船,測試過程中也顯示船隻靠泊仍需數小時,但中國大陸軍方可能在未來進一步擴大測試並進行量產。專家指出,若搭配民用貨輪與專用渡輪,中國可能具備快速運輸一個營級部隊上岸的能力,爲臺海局勢增添更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