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不到一年,付英波把一家 Saas 公司變成了智能公司

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有些人總是會選擇奔赴行業探索的最前沿。

2016年,付英波和業內知名的ResNet架構設計者孫劍,在同一時間加入了曠視科技這家創業公司。彼時的曠視科技只在業內小有名氣,甚至在其上一輪融資完成之前,公司估值僅有2億元美元。

8年後,曠視科技的估值已成長百倍。而付英波則於去年10月,選擇履新至另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港股上市公司百望股份。

據瞭解,百望股份成立於2015年,主要爲企業提供 SaaS財稅數字化及數據驅動的分析服務。截至目前,企業總市值約40億港元。但付英波看到的,則是百望股份在財稅行業深耕十年積累下來海量的數據資產。

從算法到數據,付英波似乎並未離開AI的核心要素領域。只不過這一次,付英波不再描述產業遠景,而是紮紮實實得挖掘AI的商業化價值。

一年內創造6千萬AI收入增量

在26日下午的百望股份的業績交流會上,作爲公司CEO的付英波堅定地指出,目前公司所有動作和變革都圍繞以下三個關鍵字:AI、全球化、盈利。其中,AI業務已成爲企業數據智能大戰略下,承載着企業第二增長曲線的使命所必須實現突破的戰略目標。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百望股份也確實不負衆望,實現了AI業務收入從0到6千萬的重大突破。

根據公司披露的半年報數據顯示, 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3.476億元,相較上年同期增加了6603.7萬元,同比增長23.5%;其中,AI相關業務收入達到6086萬元,佔公司總營收的17.5%。

此次邁向AI業務的步伐相當迅速且精準。據公司介紹,今年一季度,其剛剛完成“金盾”“睿界”“問數”三大智能體的完整規劃;二季度的4、5月份陸續完成上線,6月份便實現了以AI智能體爲代表的AI營收的規模化增長。

從時間上來看,公司在沒有做太多推廣的情況下便與客戶達成了合作。這意味着公司的產品精準命中了客戶的需求痛點。

而此次AI業務的增長突破,也標誌着百望股份正逐步撕去“財稅SaaS服務商”的標籤,轉型成爲一家數據智能企業。

AI不夠,DI來湊

事實上,對於AI應用的商業化已是全行業共同研究的課題。不少從業者已經喊出“2025年是AI應用大規模落地元年”的口號。許多企業憑藉其專注領域的客戶與資源優勢,從服務場景切入,不斷搭建能幫助其降本增效的智能化服務工具。

百望股份也搭建了從底層模型到中間層、應用層的完整服務架構。同時具體到工業、製造、物流、汽車、快消、電商、銀行等不同行業領域的相關場景,逐步打造針對性的服務與工具。

百望股份首席專家續巖介紹稱:公司的企業級智能體矩陣可滿足二十餘個行業場景的特定需求,如將智能體直接嵌入客戶合同審覈、發票稽覈、資金流管控等關鍵流程中,幫助企業顯著提升效率與合規水平。

然而,在付英波的視角中,要想讓AI真正轉化成生產力,除了大模型和業務場景,另一個關鍵的生產要素則是數據。

近年來,人們往往被AI大模型的發散能力所驚豔,而忽略了大數據在AI時代蘊含的無窮潛力。事實上,隨着大模型參數的持續擴大,當前可用於AI訓練的數據正逐步枯竭。而能幫助AI理解真實世界的高質量數據將成爲未來行業競爭的寶貴資源。

中國計算機學會原理事長、CCF計算機博物館館長梅宏在5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AI革命的三要素中,數據是關鍵。

因此,在付英波的帶領下,百望股份正踐行從人工智能(AI)向數據智能(DI)戰略化轉變。

付英波在今年4月的中關村論壇年會中介紹稱:“DI的優勢在於以場景牽引技術,打通從數據採集到決策執行的閉環。”

而百望股份上半年業務收入的增長,也被公司歸結於在Data和AI兩方面的堅定投入。

據公司介紹:百望的智能體依託千萬級用戶資源與十餘年的財稅數據積累,能夠跨越繁瑣的學習與訓練階段,直接爲企業提供“成熟專家”級別的智能體服務,這種“即插即用”的能力,讓AI真正從概念走向生產力。

建立具普惠性的智能體產業生態

據介紹,當前百望股份正聯合衆多產業鏈主、客戶等合作伙伴,共建AI應用產業生態。

因此,在過往的半年時間裡,百望股份陸續與產業夥伴達成戰略合作。涵蓋了芯片、算法、雲廠商及場景服務商等各種角色。

與此同時,在產業生態的共建上,百望股份還通過行業智能體打造“企業智能體MCP”。

據瞭解,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是大型語言模型(LLM)與外部數據源、工具集成的 “升級補丁”。能有效提升加速數據與應用在大模型中的處理效率。將是未來AI應用的關鍵模塊。

它的崛起,意味着AI服務商們有望將目標客戶,從傳統的IT部門擴展到財務、人力資源、合規等核心職能部門。業內預測,企業垂類智能體的興起,將使得軟件服務的市場空間放大20倍以上,成爲AI下半場最重要的機會窗口。

今年5月,百望股份推出了“百望財稅&數據MCP服務”,成爲首個行業垂直MCP服務。進一步深化交易管理智能體、經營決策智能體和金融業務智能體等產品矩陣。

付英波介紹稱,希望藉助與產業鏈上各家巨頭的合作與賦能,以及產品服務的上線,共塑中國智能體產業生態,並讓智能體的服務更加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