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委質疑中正紀念堂「緬懷獨裁者」 提議關閉堂體大門
▲立委提議在轉型正義完成前,中正紀念堂堂體大門應關閉。(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文化部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正義,不過今(5日)立委林宜瑾提出,在完成轉型前「堂體大門應維持關閉」,因爲目前持續強迫全民繳稅、紀念和緬懷獨裁者,不但丟臉到國際,還是稅金的浪費,更是對政治受難者家屬凌遲。文化部長李遠則說,中正紀念堂會一步步靠近人權議題,朝向成爲民主教育園區。
▲立委林宜瑾提議,在中正紀念堂完成轉型前「堂體大門應維持關閉」。(圖/記者林育綾攝)
立法院今召開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邀請文化部長李遠備詢。立委林宜瑾提議,在中正紀念堂完成轉型前「堂體大門應維持關閉」,因爲中正紀念堂是許多觀光客造訪的地方,但持續在彰顯臺灣緬懷獨裁者,形同文化外交沉淪、丟臉到國際;此外也是對政治受難家屬的凌遲,更是對稅金的浪費,強迫全民繳稅紀念獨裁者。
▼林宜瑾提議,在中正紀念堂完成轉型前「堂體大門應維持關閉」。(圖/記者林育綾攝)
李遠迴應,根據在行政院轉型正義的會報,「中正紀念堂」確定會朝向成爲「民主教育園區」來發展,但是有關去除威權形象,甚至「堂體關門」,會在過程中一步步考量,等到大家能接受時纔可能。
李遠說明,文化部目前也讓中正紀念堂逐漸與「人權議題」靠近,像是中正紀念堂的演藝廳重新整修轉型爲「人權電影院」,近來不間斷舉行人權影展。主要未來希望讓觀光客走進這裡時,「能瞭解臺灣民主發展的過程」。
有關中正紀念堂「人權電影院」,首波8月起推出臺灣「臺語人權電影」系列、「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3個月播映國內外40部影片,共56場次,超過7600人次觀影。近期還有「人權教育電影—外語系列」,來自美法英加及烏克蘭等國共12部電影,將在11月、12月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