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天舟九號貨運太空船「萬里穿針」3小時對接太空站

陸天舟九號貨運太空船「萬里穿針」3小時對接太空站。圖爲模擬照片。(大陸央視)

中新社15日報導,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消息,天舟九號貨運太空船入軌後順利完成狀態設置,於北京時間15日8時52分,成功對接於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交會對接完成後,天舟九號將轉入組合體飛行段。天舟九號貨運太空船在太空上演「萬里穿針」,將新太空包裹安全「送到站」,全程成功對接歷時約3小時。

後續,神舟二十號太空人乘組將進入天舟九號貨運太空船,按計劃開展貨物轉運等相關工作。

中新社報導,這是中國繼天舟七號、天舟八號任務後,第三次實施3小時交會對接任務。作爲載人航太活動三大基本技術之一,太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高且複雜,因太空距離跨度大、控制精度要求極高,被形象地稱爲太空「萬里穿針」。

作爲第三艘實施3小時交會對接的貨運太空船,天舟九號太空船交會對接仍面臨新難點。太空船需在新的軌道高度,同時也是首次在特定太陽高度角條件下實施交會對接。對此,研製團隊開展大量數據分析和模擬驗證,確保太空船在軌階段各系統穩定運行。

在交會對接方面,中國先後在軌驗證和實施了2天方案、6.5小時方案、2小時方案和3小時方案。天舟九號貨運太空船採用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是後續一段時間內天舟系列任務的常規操作模式。

3小時「閃送」爲何是「黃金檔」?專家稱,它在時間上優於傳統的6.5小時模式,相較於2小時模式,相關係統條件要求更寬鬆,不僅降低對火箭入軌條件、測控精度、敏感器及導航精度、制導控制精度等方面要求,同時增強任務可靠性。

專家表示,在中國當前航太技術水準下,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是兼顧效率與可靠性的最優解,是「性價比」(CP值)最高的技術方案。

回顧中國太空交會對接技術發展歷程,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可以說是三代航太人智慧結晶。而天舟貨運太空船自2017年首飛以來,一直在交會對接技術驗證實施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據瞭解,大陸對這項技術的概念性探索和原理性實驗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經過科研人員努力,2011年,神舟八號太空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歷經44個小時漫長飛行,成功實現「太空牽手」。

在多年多次多模式成功實施交會對接任務基礎上,中國航太人總結提煉出「錨點」理論和技術。這項技術是中國太空站任務等重大工程的核心支撐,是推動航天器自主控制能力跨越的重要一環,是中國創造,體現中國智慧。

據指出,「錨點」技術是太空交會對接的「智慧導航座標」,通過預設關鍵位置參數,將複雜交會過程分解爲多個可控階段。既能保證交會精度,實現「太空穿針」般精準對接,又能動態調整軌跡,應對軌道誤差與突發故障,確保安全,同時,還能縮短任務週期,支持不同時長交會對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