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宿備品花錢買 學者促給回饋
配合環境部政策,旅宿業者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被批評是增加國旅成本,引起民怨。(業者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配合環境部政策,旅宿業者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改販售百元套裝備品,被批評是增加國旅成本,引起民怨。消基會認爲,消費者配合政策,政府應想辦法給予獎勵或優惠,而不是讓民衆自掏腰包購買備品;學者也建議,若旅客自備旅宿備品,業者可在退房時給予房價優惠或紀念品,達成減塑兼顧旅客觀感的目的。
228連假就要到了,交通部統計顯示,連假前2天平均訂房率僅47.15%,而環境部規範2025年起實施旅宿備品新制,如同雪上加霜,更有民衆到環境部長彭啓明臉書留言欲抵制販售備品的業者。
其實環境部2023年預告的草案中,本有要求業者提供5%的房價價差優惠,給予自備旅宿用品的消費者,但被業界反對,因此實際公告時刪除這項規畫。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李宜樺解釋,當初考量國內房價不一,要求業者統一給予5%優惠不適合,且房價屬業者訂價策略,環境部不應干涉,才決定取消相關規定。
臺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表示,旅宿業新規是好政策,但過程對民衆及業者溝通不足,而民衆需付費購買備品,也造成相對剝奪感,建議環境部改爲推動獎勵制,當消費者全數自備,也沒有向業者索取備品,可在退房時獲得房價優惠或贈品。
消基會秘書長陳雅萍也說,消費者是配合環保政策,環境部應想辦法給予獎勵、回饋,避免讓消費者額外花錢。
觀光旅館公會秘書長卓倩慧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後,基本工資、電價、食材等營運成本均上漲,備品佔總成本不到1%,若依照草案原規畫給5%回饋,對業者會非常不公平。至於是否給房價或是優惠,她認同鼓勵,但不能用政策強迫,干預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