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十一長假搶住懷舊東北風民宿 陪遊客「嘮嗑」重現娶妻4大件聘禮
▲ 東北小塔子村轉型科技農業+懷舊東北風民宿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吉林報導
「數位農村與懷舊商機」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小塔子村做了最好示範。比如當地農民與政府組成永發合作社自2011年成立以來,實現傳統農耕到智慧農業的跨越,讓梨樹村的農業生產管理進入「精準智慧化」,當科技改變生活,老百姓也沒忘了過去,村子空房搖身一變民宿,主打「老東北」的記憶。《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前往採訪,彷彿時間回到70、80年代的時光,村民把家裡留下的老櫃子、暖瓶、收音機、黑白電視等,重新整理成「懷舊東北風民宿」,還有「東北話」教學,特別受到北京旅客喜愛,光是十一長假預定大爆滿。
走進吉林梨樹縣是東北鄉村振興的縮影,有高科技農業平臺推動的「智慧田間」,也有鄉愁記憶喚醒的「懷舊經濟」。過去農民靠自己耕種,未必得到好的收成結果,一半看天吃飯、一半取決市場經濟與銷售的困擾,加上種植土地面積雜亂不好管理,即使過去十多年全程機械化,依舊「沒章法、效率低」。
▲農村數位升級,從「地亂」到「精準化」管理(圖/記者任以芳攝)
智慧監控農村升級:從「地亂」到「精準化」管理
永發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大勇合作社負責人告訴《東森新媒體ETtoday》,以前土地之亂首先獲得解決,透過科學管理,全村土地被精細劃分爲6000多塊,依照肥沃等級分爲一、二、三等地,配備專家團隊,針對每塊地提供完整種植方案,包括選種、配肥與田間管理。
「我們只要照着方案執行,產量完全有保障。」王大勇說,透過平臺還能監控機械油耗、工時與維修成本,「原來一年油費要60萬元(單位:人民幣,同下),現在省了20萬,作業面積和用油數據都一目瞭然,不用耗油耗時作業。」
此外最難的銷售管道也被解決,合作社採用「農資集採」模式,將需求上傳平臺後,由入駐企業主動對接供應,大幅降低採購成本,合作社可以在電腦與手機端實時監控春耕、秋收狀況。「只要作業合格率達95%,平臺自動提示『合格』。」王大勇指出,免耕播種若出現漏播,中控系統會即時顯示座標,便於補播,確保產量穩定
更創新的是,永發合作社與糧食企業簽訂「延期點價協議」,秋收後糧食直接入庫,最晚至次年3月結算期間免存儲費與保管費。「平臺每天更新糧價資訊,幫我們判斷最佳售糧時機。」數位化後合作社每公頃節省成本927元,售糧收益平均每公頃高出一般農戶2700至3000元,綜合效益顯著。
▼ 智慧監控可即時補救,作業合格率自動提示。(圖/記者任以芳攝)
▲吉林梨樹縣小塔子村支部書記翟麗娟教學東北話。(圖/記者任以芳攝)
「智能田」與老村莊商機:十一長假搶訂東北懷舊風
離智慧農場不遠,梨樹縣小塔子村有重生懷舊復古風,因爲年輕人出走的空心村廢棄老屋翻修成懷舊主題民宿,爺爺奶奶輩的傢俱、老電器收集回來。有趣的是,早期很多老物件都是奢侈寶貝,因爲生活變好了,許多家電、日常用品成了廢品,如今有因爲「念舊」變成倒寶貝。
走進東北風民宿「大紅花布」很有代表性,吉林梨樹縣小塔子村支部書記翟麗娟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介紹,「我們有戶外廚房,客人可以自己燉雞燉魚、做飯,彷彿回到小時候自己生柴煮飯,很參與感。」
翟麗娟說,「我們開業後第一批客人是從北京來的,他們特別喜歡牆上貼的那些『東北磕』——像『毛毛弄三光』、『虎了吧唧』、『出溜滑』,都得讓我給翻譯。」
她笑着解釋,「這句話『毛毛弄三光』就是做事毛毛躁躁、不穩重的意思;『虎了吧唧』,說話不着邊際、不靠譜,即使不是東北人,遊客聽着也很開心,會跟着學真正的東北腔。」
民宿裡隨處可見原汁原味的東北家居,大花桌布、木櫃、炕蓆。「我們這些櫃子有的七、八十年了,以前得是有錢人家才能用上。炕頭被燒糊的地方,我們自己縫補起來,就是要保留那種老家的味道。」翟麗娟介紹。
她進一步介紹,「箱子」是以前人家用的儲物櫃,瓶瓶罐罐全都是真品,「像我爺爺的那臺電視,後面還是木頭殼裝,60、70年代出生的人一看就激動,覺得找回童年了,光是十一假期,我們民宿預訂潮十分踊躍。」
▼ 大陸早期娶親四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黑白電視(或收音機) 。(圖/記者任以芳攝)
還原「供銷社」 與「四大件」喚醒鄉村記憶
民宿最大亮點是高度還原「供銷社」原貌,復古的櫃檯與展示櫃,擺放的都是一代人生活記憶。花桌布、暖瓶、老收音機媽媽用的護手霜、保養品,還有當年娶老婆必備的「四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黑白電視。
「我們就是想讓人一進門就有回家的感覺,」翟麗娟繼續介紹,「七○年代結婚,『四大件』要齊纔算體面。那時候一臺『鳳凰』牌自行車要兩百多塊錢人民幣,普通家庭買不起,相當於一輛小汽車的價值。」
她回憶,「那時候我十三歲學騎車,個子還夠不到座墊,一臺車幾個孩子輪着體驗,因爲很多人都買不起。」
▲大陸80年代出生的人最愛小人書。(圖/記者任以芳攝)
「80年代出生的人最愛小人書。那時候誰家有一本,整個班都搶着借。」翟麗娟笑說,「有客人專門來買舊語文書,想回憶小時候學拼音、背課文的感覺。這些都是原版,賣一本少一本,以前幾毛錢一本,現在一本15塊錢,很快就被搶光。」
櫃子上「革命小酒」收藏品也讓很多人懷念,「這酒瓶既能喝也能擺,瓶身是『東方紅拖拉機』、『牡丹牌』、『那曲』等老商標,喝的是酒,懷的是情。」翟麗娟念舊的說。
翟麗娟感慨地說,「我們那代人經歷過手凍裂抹藥、用彈簧秤稱糧、家裡只有一個小暖瓶的日子。那時候生活艱苦,但也特別快樂。現在生活好了,物質、精神都富足了,反而更想把那段歲月記下來,讓孩子們看看我們曾經的樣子。」
除了懷舊民宿,小塔子村還有另一個品牌觀光「膠囊民宿」,內部裝潢應有盡有,主打一個親子游,春夏秋可以烤肉、釣魚,到了冬天湖面結冰可以「滑冰」,一年四季都能經營觀光。當商機來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願意迴流,雖然只有兩、三成願意回家,也讓村子增添活力。
小塔子村的民宿已經不是單純的旅宿生意,而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把老東北的生活細節、語言、溫度都留下來,讓離開家鄉到城市人重溫過去,從「智慧農業」一起轉型又做「懷舊民宿」,梨樹縣的鄉村振興特別也人的溫度,不只改善經濟生活變好了,也沒丟失過往記憶。
▼ 文化讓鄉村更有溫度,從炕頭到供銷社的懷舊民宿商機。(圖/記者任以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