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神舟十九號返回地球 科技天網支撐保障
陸神舟十九號返回地球科技天網全鏈條全週期支撐保障。(大陸央視)
陸神舟十九號返回地球科技天網全鏈條全週期支撐保障。(大陸央視)
陸神舟十九號返回地球科技天網全鏈條全週期支撐保障。(大陸央視)
陸神舟十九號返回地球科技天網全鏈條全週期支撐保障。(大陸央視)
神舟十九號於4月30日返航,首次出艙創9小時6分鐘世界新紀錄!中國大陸太空人17年完成20次太空漫步,總時長超131小時,技術跨越升級,艙外任務邁向更高挑戰。
中新社報導,神舟十九號載人太空船返回艙4月30日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出差中國太空站的3名太空人順利返回地球家園。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科)以其全鏈條科技支撐、全週期精準保障,佈設多型測控及陸海空系列搜救裝備,爲神舟十九號載人太空船返回構築起一張安全可靠的「科技天網」。
返回艙的着陸精度,是對航太測控能力的終極考驗。爲此,中國電科技術專家在地面實驗室裡,用千萬次模擬演練打磨出天地通行的精準路徑。
「在返回過程,測控系統透過完成遙測、外測來接收和發送指令,觀測分析返回艙位置、速度、飛行姿態。」中國電科網路通信研究院專家表示,在主着陸場,中國電科佈設便攜站、機載站、車載站、固定站等多型裝備,編織緻密安全的測控通信網,像「遙控器」一樣,即時測量飛行軌道,即時傳送地面發出的指令,指揮返回艙變軌、調整姿態,同時具有完成地面人員與太空人之間的話音、圖像等資訊傳輸功能,保障地面人員與太空人、航天器間的通信鏈路。
在穿過大氣層過程中,返回艙與大氣會產生劇烈摩擦,使其艙外溫度高達上千度,就會造成通信中斷,也是所謂的「黑障區」。此時,中國電科自主研製的多部雷達,擔負起返回區首點截獲、黑障區連續跟蹤等任務,爲返回艙的安全着陸和快速搜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測量雷達突破了黑障區持續穩定跟蹤的測控難題,持續對返回器進行跟蹤測量,『緊盯』黑障區『隱身』的返回艙,防止其偏離預定着陸區域。」中國電科14所專家指出,透過雷達反射式測量技術,雷達能智慧判斷黑障區狀態,即時選擇最優波形、調度方式和處理演算法,透過建立電磁模型迭代仿真驗證,確保返回艙全程都在雷達「視線」範圍內。
在神舟十九號返回任務中,中國電科研製的基於北斗三號的態勢系統,首次執行返回艙回收任務。該系統由指揮、機載、車載、手持等多種型號終端組成,實現了空、地、機動分隊全覆蓋,具有着陸場區域搜救力量即時分佈情況獲取、搜救態勢資訊及時回傳等功能。
「相比上一代系統,定位精度顯著提高,抗干擾能力更強,尤爲重要的是,該系統創新性地解決了北京與着陸場區因距離過遠導致的通信成功率問題。」中國電科專家說,新系統將各搜索載體態勢資訊上報成功率提升到95%以上,使後方各級態勢系統的顯示更加連續穩定,有力支持各級指揮人員的調度決策。
「定向儀如同順風耳一般,時刻待命。」中國電科22所專家表示,其自主研製的30餘臺套搜救定位裝備,分佈於10餘個應急點,地域跨度超過7000公里,裝載於直升機、運輸機、搜救車輛和救援船舶上,構建了近中遠端結合、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救引導網路,無論返回艙降落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都逃不過它們視線,只要接收到訊號,就能立即引導搜索飛機和車輛抵達返回艙落點,實現「艙落機臨」。
透過衛星通信系統搭建的「太空資訊高速路」,爲返回艙落地、太空人出艙等震撼畫面即時傳輸構築起堅實的「資訊生命線」。
「爲保障各類資訊準確傳輸,我們研製衛星通信固定站、機載站、車載站、便攜站等多型設備,接力架起通信通路。」中國電科技術專家表示,這些設備接力配合,爲搜索分隊提供通信保障,完成指揮資訊測控系統和各類圖像傳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