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愚公

雪後初晴,寒風刺骨。2001年春節,大年初五,江蘇宿遷城南項王故里景點人跡罕至,一位手拄柺杖的老人圍着項王手植槐轉悠,久久沒有離去。

在江蘇省宿遷市,他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綠色守護神”——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古樹名木保護和綠色生態建設,以林爲伴60載,將青春融於茫茫林海。他始終奔波在護綠路上,從東北的小興安嶺,到西南的三線建設林場,再到老家宿遷。如今,這位老人已87歲高齡,還在爲綠色保護和發展忙碌不停。他就是宿遷市林業站退休林業專家、宿豫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五老宣講團”副團長——張用憲。2024年,他獲評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全國十佳生態環境志願者”稱號,還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先進個人”稱號。

“張老,您過年還來看槐樹啊?怎麼不在家過年啊?”管理員陳冬梅走過來,關切地問,“外面很冷呢,您看好早點回家吧。”

“丫頭,不對勁,不對勁呢。”張用憲眉頭緊皺、甕聲甕氣地說。

“哪裡不對勁啊?”陳冬梅仰頭看着槐樹稀疏的枝幹,疑惑地問道,“我天天在這裡上班,怎麼沒看出來啊?”

“這槐樹不對勁啊。”老人自說自話。

張用憲把柺杖放在欄杆邊,舉起手中的相機,從不同方向,對着槐樹咔咔照相。初五是小年,宿遷有吃湯圓的習俗。中午回到家,張用憲簡單吃了兩個雞蛋大的湯圓後,就獨自回房間工作去了。近5年的槐樹照片被他一張張找出來,照片堆積滿桌。張用憲拿着透明的小塑料尺,逐張仔細比對照片,測量樹高、樹冠,記錄並分析。整整一下午,他都趴在桌邊忙碌,竟忘記了喝水。

結果令他大爲震驚:古槐樹樹冠從上向下在慢慢枯死,樹冠已從5年前的160平方米降到60平方米了,樹高也從20.18米降到16米了,樹身又增加了3個拳頭大的腐洞,態勢在慢慢擴大。張用憲就像古樹醫生一樣,初步得出結論:項王手植槐生病了、岌岌可危,必須及時復壯搶救!若再不施救,恐怕就要毀滅!無法向子孫交代啊!

宿遷市城南項王故里院內的項王手植槐,是項王故里珍貴文物之一,江蘇省古樹之最,至今有2300多年曆史。它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且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還是古楚文化的標誌,宿遷得天獨厚的文化內涵。張用憲越想越害怕,感到身上責任重大。他急得頭冒虛汗,再也坐不住了,搶救項王手植槐的復壯措施寫滿了整整4張白紙。

爲挽救項王手植槐的生命,張用憲先後奔波了5000多公里,自費到母校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找林業專家商討、徵求意見,修改完善十幾稿搶救復壯方案。同時,各種冷嘲熱諷卻像冰雹一樣向他砸來。

“老張啊,你都已經退休了,就不要多管閒事了!”

“你一大把年紀了,甭到處瞎跑,哪個會聽你的?”

“項王手植槐要是自然死了,沒你一點責任。樹如果被你折騰死了,你要被後人戳脊梁骨罵一輩子的。老張,這個責任比天大啊!”

“槐樹不能在我眼皮底下死了!”張用憲說,“我不能見死不救啊!”

1個月後的中午,張用憲的二女兒張向羣吃完午飯後,並沒回自己家,而是在庭院裡侍弄菜園。耳朵靈敏的她聽到嚶嚶嗚嗚、時斷時續的哭泣聲,細聽聲音原來竟是從父親房裡傳來的,她連忙進屋查看。

“爸啊,怎麼啦?”張向羣扶着滿臉淚痕的父親問,“做噩夢了吧?”

“嗯。”

“什麼噩夢?”

“我夢到項王手植槐被車撞了,樹差點死了,我抱着樹幹就哭了,驚到你了吧?”

“世上哪有這麼巧的事,樹在項王故里不好好的嗎?”張向羣鼻子一酸,心疼地說,“爸,你枕頭哭溼一大片啊!”

4天后的清晨,張用憲拿着復壯搶救措施,再到項王故里看手植槐。改良土壤,激活不定芽,誘發新的根系;改用燻蒸法滅鏽色粒肩天牛、蚜蟲、透翅蛾等,用40%氧化樂果1500—2000倍液噴殺;用1%尿素兩次增加樹營養;以腐熟的有機肥爲主,複合肥爲輔,對古槐施肥、澆水、排澇、鬆土、除草、病蟲防治等綜合治理;對樹監控、換支架與鐵箍……

中午回家的路上,張用憲嘴裡不停唸叨。突然,一位瘦挑的婦女騎電瓶車逆行衝他而來。因躲閃不及,張用憲被車撞倒了。

其時,張用憲已75歲,何嘗不是一棵年邁的、需要人精心照料的“古樹”。他爲了復壯心中的古樹,全然忘記了自己。經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拍片檢查,張用憲右小腿外側腓骨骨裂,右臂與臉部嚴重擦傷。住院9天后,他右手臂纏着繃帶,腿上打着石膏,拄着雙柺,卻堅決要出院,因北京與南京的古樹專家約定來現場會診項王手植槐、磋商復壯搶救措施。

“爸啊,千萬不能去,我替你到現場吧。”會診項王手植槐那天,張向羣極力勸阻父親,主動請纓要去項王故里替父赴命。

“爺爺,不要去嘛!”7歲的外甥女拽着張用憲的左胳膊,用稚嫩的童聲說。

“復壯搶救措施是我提出的,我不去怎能行啊?”張用憲坐在輪椅上,慈愛地摸着小孫女的羊角辮,流着渾濁的淚水說,“手植槐就是爺爺的老命,它要是死了,我還怎麼活啊?……”

家人無法,只得推着輪椅,帶張用憲到現場與古樹專家磋商復壯措施。

張用憲出院後,堅持每天去現場查看救治情況,親手換土、施肥、塗油、噴藥。古槐樹在他一番細心“治療”下,到2004年終於恢復了生機,長出4個嫩綠的根系。從2012年開始,張用憲着手培育子代“項王槐”。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已經培育出百餘株。

2018年,張用憲去淮安瞻仰周恩來總理故居,發現故居院落裡一棵省級二級保護古樹、樹齡逾百年的觀音柳歪斜角度很大,且嚴重內腐。他奔走相告,向淮安市政府提出救治方案,得到大力支持。最終,觀音柳重獲新生。

尼采曾經說過: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一個人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其實人和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向黑暗的地底蔓延。從退出領導崗位開始,張用憲將自己的根就扎向了8524平方公里的宿遷大地。

一個人、一個筆記本、一個相機與一輛自行車,無論酷暑與嚴寒,還是颳風下雪,張用憲櫛風沐雨、風餐露宿,只要有古樹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足跡。他先後用了8年時間,完成宿遷市木本植物調研,編撰44萬字《宿遷市木本植物誌》。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全市古樹名木調研,編著7萬多字《宿遷市古樹名木》,兩項均填補宿遷林業史庫空白,還編著出版43萬字的《宿遷市宿豫區林業史料》。

有一天整理書籍時,張向羣不悅地問:“爸啊,我曉得你還有一個孩子,那是‘大樹’,你陪大樹的時間怎麼比陪我們還多呢?你都這麼大歲數了,還這麼拼命啊?”

“保護古樹是我這輩子的命。人生很短暫,最終都會死去。百年後,後人看着一棵棵古樹還健在,我在九泉之下感覺很光榮!”張用憲響亮地回答。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