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行業觀察:民生銀行成功發行100億元綠色債券,ESG實踐加速落地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及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綠色金融已成爲金融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銀行作爲重要參與者,正通過產品創新與應用深化加速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的實踐。近期民生銀行發行百億元綠色債券的案例,成爲行業踐行綠色金融的標杆,也標誌着國內銀行在ESG領域的探索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一、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以綠色債券爲核心抓手

綠色債券作爲銀行綠色金融體系的關鍵工具,正成爲金融機構支持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根據《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綠色債券募資需定向用於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六大類綠色項目,確保資金投向與減碳目標一致。

民生銀行於2025年2月成功發行100億元3年期綠色金融債券,票面利率低至1.70%,創下同類債券融資成本新低。該筆資金將嚴格用於目錄規定的綠色產業項目,覆蓋可再生能源開發、綠色建築等領域。這一案例不僅體現了銀行在綠色融資渠道上的突破,更展現出市場對綠色資產的認可度提升。從行業趨勢看,2024年以來,多家銀行通過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產品擴容資金供給。例如,政策層面明確支持專項債用於土地儲備及存量商品房去化,進一步打通綠色項目與資金端的銜接。

綠色債券的標準化與規模化發展,也推動了銀行風險定價能力的提升。通過引入赤道原則等國際標準,銀行在項目篩選、環境評估等環節建立全流程風控體系,既保障資金安全,又強化環境效益的可衡量性。未來,隨着綠色金融產品結構的多元化,銀行有望在碳金融、氣候投融資等領域探索更深層次創新。

二、應用場景深化:從原則到實踐的全面落地

銀行綠色金融的應用已從單一產品擴展至產業鏈協同、區域化試點等更廣泛場景。以赤道原則爲例,該框架要求金融機構在投融資決策中納入環境與社會風險評估,目前已在國內多家銀行的重大項目中被採納。例如,綠色普惠金融通過將小額信貸與低碳農業結合,既助力鄉村振興,又推動農戶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

區域性試點成爲政策落地的重要突破口。如“氣候融資改革創新試驗區”通過創新金融工具支持地方產業低碳升級,廣東、湖北等地率先利用專項債收儲閒置土地,既化解房地產庫存壓力,又爲綠色基建騰挪空間。此類實踐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也爲全國性政策制定提供了經驗。

此外,ESG理念的深化促使銀行將綠色金融納入戰略頂層設計。從民生銀行的案例可見,綠色債券發行與銀行自身的ESG治理目標高度協同,通過披露資金使用效果及環境效益,增強市場透明度和公信力。下一步,銀行需進一步整合綠色金融與數字化轉型,例如藉助大數據追蹤項目碳減排效果,或通過區塊鏈技術確保綠色資金流向可溯,從而構建更高效的ESG生態體系。

當前,綠色金融已從概念倡導邁入規模化實施階段。銀行通過產品創新與場景深耕,不僅響應了國家“雙碳”目標,更在資產結構優化中開闢了新增長極。隨着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有望成爲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