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近年回顧:頻提中美關係
大陸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近年回顧:頻提中美關係,立法議題常現。(藍孝威攝)
2025年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在即,海內外高度關注。根據會議安排,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今天(3月4日)中午12時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由大會發言人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據澎湃新聞報導,作爲每年人代會的「前奏」,該場發佈會歷來備受矚目。聚焦時下熱點,關注國計民生,尤其是迴應有關立法、外交、經濟、國防等問題,幾乎成爲每年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的慣例。
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的大陸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歷經三位不同風格的大會發言人更替,向外界展現了沈穩、親和、務實的豐富形象。同時,在迴應媒體關切時,中美關係問題成了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多年以來的高頻詞,有關立法議題也成爲發佈會的常態焦點。
已有十任大會發言人,近三年連續更替
2024年3月4日,婁勤儉首次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言人身份亮相記者會,迴應了13家中外媒體提問,話題大多圍繞立法、外交、經濟等領域展開。
婁勤儉現任大陸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公開簡歷顯示,婁勤儉出生於1956年12月,貴州桐梓人,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婁勤儉早年在電子工業部、信息產業部任職,升至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2010年赴陝西,先後擔任副省長、省長、省委書記等職務,此後於2017年10月開始擔任江蘇省委書記,至2021年10月卸任。
2021年10月,婁勤儉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23年3月起,婁勤儉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作爲介紹中國人大制度的一個重要窗口,大會發言人成爲外界瞭解人代會信息的重要管道。澎湃新聞注意到,從第九屆全國人大開始,大會發言人多由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擔任。曾建徽、姜恩柱、李肇星、傅瑩、張業遂、婁勤儉六位發言人同時也都是當屆全國人大的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較爲特殊的是2023年,大會發言人迎來一位新面孔: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超,他接棒張業遂成爲第九位全國人代會發言人。
王超曾在外交部、商務部任職。履新發言人時,他還擔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系該學會自成立以來最年輕的一任會長。
澎湃新聞注意到,1983年,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召開前舉行了全國人代會歷史上的首次新聞發佈會,曾濤成爲首任發言人。從那時起,這一制度被延續下來。1989年,全國人大制定議事規則時將「舉行新聞發佈會、記者招待會」寫入其中,將全國人代會新聞發佈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此後根據實踐情況,議事規則修改又加入了「會議設發言人」的表述。
發言人的產生有着嚴格的法定程序。根據安排,每次大會開幕的前一天都要舉行預備會議,之後舉行第一次主席團會議,經表決指定大會發言人。主席團會議一結束即由大會發言人召開新聞發佈會,就會議的議程等回答媒體提問。
截至目前,先後擔任過大會發言人的有十人,分別是:曾濤、姚廣、周覺、曾建徽、姜恩柱、李肇星、傅瑩、張業遂、王超、婁勤儉。這些發言人大部分都有外交工作經歷,曾濤、姚廣、周覺曾擔任駐法大使,姜恩柱、傅瑩曾任駐英大使,李肇星、張業遂曾任駐美大使。
中美關係議題頻現
在婁勤儉、王超之前,張業遂曾連續五次以大會發言人的身份出席發佈會,五年間共回答了46個提問,其中與外交有關的問題頻率頗高,包括「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朝鮮半島局勢、中美關係等等,尤其是與中美關係有關的問題,幾乎是每年的「必答題」。
比如,在關於「美國晶片法案」等問題上,張業遂曾於2022年3月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應該成爲新時期中美正確的相處之道。
在此次發佈會上,針對記者關於全國人大前一年通過的反外國制裁法的提問,張業遂再次強調了「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這一經典發言。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發佈會上,圍繞中美關係的有關提問,張業遂曾不卑不亢地迴應,「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當時他指出,中美關係正處在一個重要關口,關鍵在於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如果美方尊重中國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理性看待中國的發展和戰略意圖,致力於與中方開展建設性對話,將有利於兩國各領域及在地區和全球問題上的互利合作。如果美方堅持冷戰思維,推行遏制中國的戰略,損害中國的核心和重大利益,結果只能是損人害己。
值得關注的是,在去年的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上,中美關係問題依然備受關注,有外媒曾提出有關美國選舉的問題,「大選結果會對中美關係產生什麼影響?」
對此,發言人婁勤儉表示,不論誰當選,中方都希望美方能夠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朝着穩定、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是大家普遍關注並期待的,中方的態度一以貫之,就是「相互尊重、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立法議題成常態焦點
除了中美關係,立法議題也是近年來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的常態化關注焦點。
澎湃新聞注意到,2023年是十四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職的第一年。在2024年的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上,大會發言人婁勤儉提及了過去一年人大立法工作進展,並着重介紹了立法更新的不少亮點。比如修改立法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守則》,作出關於完善和加強備案審查制度的決定。
與此同時,爲加強對外交往,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還制定了對外關係法、外國國家豁免法,修改民事訴訟法等。
在這場發佈會上,立法如何護航經濟也被問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爲國家立法機關,主要通過行使國家立法權爲做好經濟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婁勤儉表示,全國人大立法工作將圍繞改革抓立法、聚焦開放抓立法、突出高質量發展抓立法、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抓立法。
婁勤儉說,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穩中求進,推動立法工作,以高質量立法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推進科技創新上,全國人大也做出立法上的努力。婁勤儉介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科技領域的立法主要是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普及法等三部法律。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國人大首場發佈會上,中外媒體關注的10個問題中有4個與立法相關,分別涉及法律規範體系建設、立法法修正草案、基層立法聯繫點等內容。
特別是針對「家門口的立法」,當時的大會發言人王超透露,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全國31個省區市設立了32個基層立法聯繫點,輻射帶動了全國各地設立了5500多個基層立法聯繫點,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聯繫點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這些聯繫點已經成爲讓基層聲音原汁原味抵達國家立法機關的直通車」。
同樣,2022年3月4日,時任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在談及人大立法工作時介紹,在過去的一年中,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在立法提速的同時,更加註重提升立法的質量和立法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