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秋糧收穫過6成 黑龍江「釐米級精度收割」成亮點
世界糧食日華北秋收遇雨災陸釐米級精度收割農田哨兵應用穩糧安。(大陸央視)
世界糧食日華北秋收遇雨災陸釐米級精度收割農田哨兵應用穩糧安。(大陸央視)
世界糧食日華北秋收遇雨災陸釐米級精度收割農田哨兵應用穩糧安。(大陸央視)
新華社報導,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本週是中國大陸糧食安全宣傳週。大陸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大陸全國秋糧收穫過六成。分作物看,中稻近七成、玉米五成半、大豆近八成。減少糧食損耗是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在目前秋收工作中,減損降耗的理念正融入各個環節。
此外,大陸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15日下發《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辦公廳關於全力做好抗災奪秋糧豐收及秋冬種農資供應工作的緊急通知》,對9月以來,黃淮海地區出現持續連陰雨天氣,對「三秋」生產造成較大影響。要求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農資流通主管道和系統各類服務主體作用,全力保障糧食安全。
在黑龍江富錦市,從田間地頭智慧收割到倉儲中心智慧管理,科技創新、智慧減損正爲當地糧食安全注入新動能。
在富錦市大榆樹玉米田裡,一臺聯合收割機正以釐米級精度作業。這是農戶王雷今年新購入的聯合收割機,糧食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比以往老舊機型減少2%。
甘肅省隴南市2萬餘畝水稻陸續進入收割期。當地通過優化種植佈局、科學管理、機械化收割等措施,讓今年秋收減損降本。
在隴南市武都區角弓鎮的5000餘畝稻田裡,聯合收割機在田間穿梭,切割、脫粒、裝袋一氣呵成。結合河谷地形、地塊大小制定適配收割方案,確保機械力量快速到位。這幾年,隴南市武都區摸索出「水稻+油菜」輪作模式,既提高土地利用率,也爲農戶增加一季收成。
眼下,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的54萬畝晚稻已經成熟。在吉水縣水田鄉一處高標準農田,正值晚稻集中收割關鍵期。幾臺收割機穿梭稻浪。切割、脫粒、粉碎秸稈等工序一氣呵成。金黃稻穀順着輸糧管道進入運輸車,隨後被送往烘乾廠。機械化收割效率很高,一臺每天能夠收割五六十畝,連片幾百畝稻田幾臺收割機一天收完。
爲應對近期局部陰雨天氣,減少收割後雨水導致稻穀黴變等產後損失,保障已收稻穀安全入倉,當地集中調度各類收割農機具逾1500臺(套)搶收。
吉水縣今年種植54.43萬畝晚稻,許多智慧農業技術也爲豐產豐收提供支撐。通過在田間安裝溫溼度感測器、蟲情測報燈等「農田哨兵」,自動蒐集田塊數據,農戶在手機上打開軟體能夠一鍵查看水稻長勢、土壤酸鹼度等情況,從而對水稻情況進行評估,對可能發生的病蟲害提前干預,確保水稻產量。
同時,當地通過大力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積極開展烘乾服務,目前已組織調動起超過300臺套大中型烘乾設備24小時運轉,日烘乾能力突破9000噸,形成覆蓋所有產糧鄉鎮烘乾服務網路,確保糧食安全歸倉。吉水縣晚稻已過六成,預計到本月底能夠收割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