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反懷舊 臺灣流行樂退燒

談及臺灣流行音樂,周杰倫、蔡依林、SHE都是大陸民衆耳熟能詳的代表人物。圖爲2012年9月16日,蔡依林在北京舉行「myself」個人演唱會。(新華社)

談及臺灣流行音樂,周杰倫、蔡依林、SHE都是大陸民衆耳熟能詳的代表人物,近年懷舊浪潮更讓許多人開始重溫聽臺灣歌成長時光。然而,在大陸自身發展及串流平臺普及等背景下,大陸學者研究發現,大陸青年對「懷舊」產生反感和否定,甚至反映在對臺灣昔日流行樂的態度,這種「反懷舊」心態,也反映大陸新世代對過往文化認同的挑戰。

1990年代,臺灣成爲當時代華語流行音樂市場的中心。其表達個性、崇尚個人主義、關注情感體驗、描繪浪漫愛的「芭樂」(ballad)情歌類型,很快填補大陸音樂市場的空白,並形塑大陸聽衆對城市生活的流行想像。2000年代更是臺灣流行樂的輝煌時期,市佔率曾達8成以上,但隨着網路媒體和大陸選秀節目興起,臺灣流行樂漸漸失去在大陸市場主導地位,當年膾炙人口的歌手、歌曲,退回到「懷舊」的場域。2023年在大陸熱播的《聲聲不息‧寶島季》即緬懷和致敬當年的臺灣流行樂。

不過現在大陸年輕一輩,則未必再有這樣的懷舊情懷。根據大陸傳播研究學者李岸東近期發表的一篇學術文章─〈反懷舊:大陸青年拒絕懷念臺灣流行音樂的兩種模式〉,他透過訪談發現,大陸年輕人對曾經風靡的臺灣流行樂,展現不同的態度。

有一位曾是臺灣偶像團體「飛輪海」粉絲的訪談對象,如今卻認爲迷戀飛輪海是自己一段尷尬的「黑歷史」;也有關注臺灣獨立樂團的訪談對象認爲,「流行音樂和偶像劇已經不能代表臺灣」,並指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一直滿足着其不斷變化的情感需求和審美品味。

李岸東指出,前一類人羣屬「批判式」反懷舊,認爲2000年代的臺灣流行音樂的內容水準不高,當時流行也是因爲過去同類內容匱乏。他認爲,這與大陸當代年輕人成長中所經歷的國家實力崛起,也與串流平臺普及,聽衆比較的對象已不再限於港臺和大陸的趨勢相對應。

後者的「發展式」反懷舊,則透過對比大陸音樂缺失的部分,來建構起臺灣音樂的優越性,最終落腳到對大陸的反思。綜上,李岸東表示,大陸年輕人開始不再懷念2000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可以是因爲「棄舊」,也可以源於「揚新」,儘管兩者有不相容之處,卻都反映「棄舊揚新」的進步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