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配子女處境難 邊緣下尋認同

兩岸關係低迷,陸配近期頻頻成爲新聞事件的羣體,陸配子女也感受到壓力。圖爲陸委會與海基會5月2日舉辦的母親節陸配關懷活動,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與陸配合影。(陸委會提供)

兩岸關係低迷,從陸配亞亞小微遭驅逐出境,到陸配被要求補繳喪失原籍證明,陸配頻頻被推上輿論風口,也連帶影響在臺陸配子女的處境與心情。他們雖是臺灣社會的一分子,卻因出身背景,在某些時刻感受到一種隱形距離和壓力,在臺灣政治情緒高漲的當下,身分認同更是揮之不去的課題。

臺北市一位楊姓國中老師受訪表示,就她觀察,陸配子女普遍低調,鮮少主動透露家長來自大陸,「我會知道他們的背景,多是在課堂偶爾提到中國旅遊時,學生才願意分享」,楊老師說,課堂中若有學生提起陸配或政治議題,她會趕緊參與,向學生強調「不能以偏概全」,並努力把話題引導迴文化與家庭。

楊老師說,她看過有學生在遭同學指指點點爲「陸配小孩」時,表現出尷尬與無所適從,她就趕快問,「你外婆家那有什麼好吃好玩的?」藉此讓學生不必低着頭,也讓全班看到多元文化的可貴;近期兩岸關係較緊張,楊老師會特別留意陸配子女學生的狀態,避免同儕一句無心的話,讓孩子受傷。

心理諮商師陳湘妤,也是在臺灣長大的陸配子女,參與過臺灣的學運和社運,在許多議題勇於發聲,早已融入臺灣民主生活的日常。但讓她感到無奈的是,她仍常被預設爲「他者」,前陣子陸配風波時,她在社羣媒體感慨,不能只因爲一個人「可能來自危險地區」,就預設他是敵人,而採取集體歧視或血統論,她認爲,當你須要爲你無法控制的羣體代罪,正是偏見的本質,「預設敵意不是安全防線,而是信任崩解的開始」。

陳湘妤指出,將「我們=原生臺灣人」的語境,排除掉陸配、東南亞新住民與其子女,是對社會共同體邊界的限縮;她定義自己的成長經驗屬於「邊緣經驗下的自我認同」,因爲出身背景,她有時須要靠「用力愛臺灣」來證明自己是臺灣人。

她強調,她的母親同樣是民主臺灣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睜大雙眼,瞭解同一個羣體裡有許多異質性,「我們的敵人並非中國人民,甚至也不是中華文化,而是專政的體制」,她認爲真正的民主,不是懲罰沉默的大多數,而是給願意說話的人,一個不需要證明自己無罪的空間。

IG上有位近3萬粉絲的女孩k,日前因在影片中說「整一個」,被部分網友糾正批評。她特別發佈一段講流利臺語的影片開嗆,「『整一個』確實是東北用語,但難道你今天說英文就是美國人嗎?」

她說,「我媽媽確實是中國人,我爸爸是臺灣人,但我覺得這沒怎樣,很正常啊,而且我不只會說臺語,我還會說昆明話,因爲我媽就是昆明人」,「如果太閒可以去掃馬路,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不要每天在網路上當支語警察!」網友留言一面倒支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