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政策-全球發展綠能 臺灣加速跟上

圖/新華社

近期美國通過的《大而美法案》在全球能源與產業界引發爭議。支持者認爲此舉能強化美國本土產業競爭力,但批評者則指出,它在綠能領域將讓中國再次偉大。

美國雖在科技與金融領域仍居全球領先,但近年在綠能領域政策不一,川普認爲氣候變遷議題是政治包袱而非產業契機,導致能源轉型政策停擺。大而美法案名義上是促進國內產業,但更偏向提高外來競爭門檻,例如對中國電動車課徵100%關稅,而非全面提升美國綠能產業的研發與製造能力。

這種「堵別人、不自強」的做法,短期內或許能保護本土廠商,但長期可能削弱國際競爭力。美國國內市場雖大,但若缺乏充分競爭與市場壓力,創新動能將減弱,近期川普全力封殺太陽能及風電補助,全球風電開發巨頭沃旭甚至因此陷入財務危機。

相比美國,歐盟在碳中和與綠能轉型上態度更爲積極。《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經開始影響全球供應鏈佈局。歐盟可能會在大而美法案後,加速與非美國供應鏈合作,尤其在電動車電池、氫能技術等領域,與中國、東南亞甚至拉美國家建立緊密貿易關係。

全球格局現由兩大強權美國和中國主導,美國在人工智慧上押下了重注,中國則在豪賭綠色技術。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完勝美國,全球在建風電和太陽能項目中有74%來自中國,中國佔全球風電、太陽能和電池製造的幾乎全部產能的至少60%,許多關鍵組件市佔率更高達80%或90%。

中國已連續十年成爲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與銷售國,近期比亞迪更超車特斯拉,背後有兩大關鍵優勢:一、龐大內需市場:高度的市場競爭,逼迫企業持續創新;二、完整產業鏈:從材料研發、零組件製造到整車組裝均在國內完成,降低成本與外包風險。

在美國封鎖與高關稅下,中國企業更積極拓展東南亞、歐洲、中東與拉美市場,不僅供應當地市場,也作爲出口全球跳板。這種全球佈局,加上量產能力與技術升級速度,使中國獨霸全球電動車市場。

2024年,清潔能源產業爲中國GDP貢獻佔比超過10%,創造了約1.9兆美元的經濟產出,成爲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並且超越了房地產行業銷售價值。來自中國的低價太陽能板、電動車和電池,已幫助許多國家實現清潔能源轉型。中國在推動清潔能源領域方面的角色,顯示出其領導全球的潛力;如果中國和全球的能源轉型繼續進行,中國的清潔能源產業總值到2035年可能會翻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石油生產國,中國由於缺乏化石能源,全力發展綠能。中國和全球南方國家建立多方綠能合作,共同進步,臺灣很可惜被排除在外。

相較之下,臺灣的碳減排與再生能源推動速度落後,碳排放結構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若未加快轉型,將在歐盟CBAM等國際碳規範下承受額外成本。高耗能產業如鋼鐵若出口至歐洲,將被削弱競爭力;愈來愈多臺灣企業已開始掉單。

臺灣最近高雄興達電廠發生大爆炸,說明臺灣已面臨嚴重能源危機,講白了就是電力不足,政府在政策上拚命發展半導體和AI,但能源不足將會限制產業發展。由於缺乏電力,臺灣半導體和AI基建產業將加速出走,轉進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