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面對中美貿易戰比7年前強硬?史丹佛學者許成鋼分析「3原因」
許成鋼近日分析,相比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開啓中美貿易戰,中國大陸這次面對美國的態度更爲強硬。圖爲去年底許成鋼來臺介紹其出版新書《制度基因:中國製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記者陳湘瑾/攝影
相比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開啓中美貿易戰時,爲何中國大陸這次面對美國的態度更爲強硬?美國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分析3個原因,一方面,川普這次貿易戰,中國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川普以正面訊號誘使中國和談,讓後者有機會採取強硬姿態;還有,中國現在已經沒有技術官僚能從經濟學的角度爲中國計算、意識到談判在經濟上會更合算。
許成鋼4日參與《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袁莉主持的《不明白播客》直播訪問,分析川普關稅新政,和中美貿易戰將如何影響中國接下來的經濟走向,又如何影響普通人的切身感受。
許成鋼首先提到,川普發起的這波關稅戰,並不是專門針對中國,因爲川普將貿易逆差直接和美國喪失工業的問題掛鉤,認爲「任何國家一旦和美國存在貿易逆差,這個國家就是佔了美國便宜」,因此想用關稅扭轉情況。許成鋼坦言,川普的做法是超出意料的,「這盤大棋如此魯莽的做法,嚴重違反經濟學常識。」
但許也分析,當中國只是這場全面貿易戰的一部分,反而給了中共重要機會,和美國這次全面貿易戰的其他對手訴諸合作,雖然所有發達國家都非常警惕中國的傾銷,但是,當貿易戰壓力很重,就增加了中共利用這個機會來解脫自己的機會。像是德國近期提到要準備相當大規模在中國大陸投資,包括電動汽車的製造領域,德國車企要利用大陸已經發展的產業鏈來造車。
許成鋼指出,許多國家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審視中國問題,而沒有真正從中國是共產極權制的角度去認識,因爲這個制度帶來的威脅,是超過現在表面上看到的,「如果能認識到這是共產極權制度,當初就不應該在貿易上跟中國變得關係這麼深,在貿易上如此依賴中國產業鏈。」
而外界認爲,比起川普上一任期的中美貿易戰,中國這次面對美國的態度特別強硬,許成鋼說明,這一方面是極權主義政權的態度從來都是強硬的,包括北韓的經濟力量很弱,但從來都是最強硬的;另一方面,川普這次發起全面貿易戰,但不斷強調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關係很好,以此引誘中國和談,也讓中國抓住機會表現更強硬的態度,以此和其他美國的盟友談。
許成鋼也提醒,當時中國的一些技術官僚仍然在發揮一些作用,像是7年前赴美談判、時任大陸國務院副總理的劉鶴,他能從經濟學的角度爲中國計算,意識到「和談」會比「硬槓」在經濟上會更合算。
他指,因爲當時中國民情、私有企業和企業家受到打壓,已經造成很大的創傷,房地產業也已經有出大問題的跡象,這些技術官僚意識到中國經濟遇到很大的困難,他們纔會在「不希望雪上加霜」的情況下努力推動談判。但是現在已經不太有真正的技術官僚,「即使把中國央行的負責人算上,也已經不太有合格的技術官僚,而更是政治官僚。」這種情況下,「強硬」會更有市場,因爲在官場,誰強硬就能得到提拔。
許成鋼4日參與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袁莉主持的《不明白播客》直播訪問。(圖/取自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