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了沙漠,富了口袋”

本報記者 吳鐸思 本報實習生 李嶽洋

“這片羅布麻地以前是鹽鹼灘,現在每年能給我帶來2萬元的收入!”新疆尉犁縣墩闊坦鄉霍爾加村村民汗阿衣夏木·託合提正和鄉親們忙着採摘羅布麻葉片,不一會,竹籃裡就堆起翠綠色的“寶藏”。她抹了把汗,被陽光曬得紅撲撲的臉笑開了花。

在尉犁縣廣袤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被譽爲“綠色仙草”的羅布麻,在這片乾旱、貧瘠的土地上頑強生長,成了獨特的生態屏障。守護在這裡的人們通過發展羅布麻產業走出一條生態富民的新路子。

從“靠天吃飯”到科學種植

羅布麻能在寸草不生的鹽鹼地、沙丘上茁壯成長,“不與糧爭地,不與糧爭水”,讓尉犁縣選擇了羅布麻作爲當地的特色產業。

羅布麻並不是剛剛被發現的“新物種”,當地人早早就發現了它的價值,然而,過去採摘野生的羅布麻是“靠天吃飯”。2022年,爲實現羅布麻產業可持續發展,當地探索人工種植羅布麻,一場圍繞羅布麻的產業化探索在尉犁縣拉開序幕。

“沙子流動性強,種植時必須儘量平整,否則灌溉時水根本留不住。”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尉犁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掛職)姜黎說。雖然羅布麻耐鹽鹼,但沙漠中的苦鹹水含鹼量極高,直接灌溉會導致幼苗枯萎。最終,科研團隊經過反覆試驗,將酸性有機肥摻入灌溉水,解決了羅布麻的“燒苗問題”。

如今,尉犁縣羅布麻產研基地已建成1081畝核心示範區,園區內種有116種羅布麻,集納了全世界主要羅布麻品種。種質資源創新與優化、種植技術示範與培訓、產業鏈延伸與產品開發以及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研究創新,爲羅布麻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保障。

打造全產業鏈

近年來,尉犁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獨特優勢,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把羅布麻全產業鏈作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過去,羅布麻茶葉的加工十分粗放,採摘後簡單炒制就出售,口感苦澀,市場認可度低。“羅布麻茶葉加工的關鍵在於去苦、去鹹。”姜黎介紹,爲了提升羅布麻茶的製作技藝,當地進行了反覆嘗試。如今,通過不斷實驗和改進工藝,與企業合作引入專業清洗設備,經過超聲波清洗、殺青、揉捻、半發酵等10餘道工序,羅布麻茶葉不僅去除了苦澀,還帶有獨特的醇香和淡淡的抹茶風味。

走進園區,長條桌上陳列的10餘種羅布麻開發產品令人目不暇接:羅布麻纖維、木炭、藥品、茶葉、蜂蜜、化妝品……“我手上的羅布麻精幹纖維,一噸可以賣到30萬元。”姜黎介紹,一畝羅布麻可產80公斤粗纖維,每公斤市場價25元,光粗纖維就能賣2000元。這些數字,印證了尉犁人在產業完善和對羅布麻“渾身都是寶”開發利用上的不懈努力。

“編織”綠色增收路

尉犁縣塔里木鄉塔里木村村民古麗·託合提跟着師傅學了半年的檢測技術,成爲尉犁縣羅布麻茶蜜有限公司的一名質檢員。“我已能準確分辨不同產地羅布麻的品質。”她拿着檢測報告驕傲地說。這個昔日的農家姑娘如今已經在縣城買房安家。

截至目前,尉犁縣羅布麻人工種植面積達10萬畝,羅布麻的大規模種植,使尉犁縣走出了一條“綠了沙漠、富了口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生態修復方面,大規模種植羅布麻,可有效阻止沙漠東擴,改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護塔里木河暢流。經過3年的種植,曾經的沙化土地土壤肥力提高,沙地團聚力增強,有效遏制了風蝕沙化。

羅布麻不僅鎖住了流動的沙丘,更“編織”出一條綠色增收路。通過“生態+康養+就業”的發展模式,在羅布麻採收季,尉犁縣村民日均可增收200餘元。目前,尉犁縣正加快建設羅布麻循環產業園,吸引更多企業入駐,推動高端紡織、生物製藥、化妝品等深加工產業發展。“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羅布麻全產業鏈示範縣’,讓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姜黎說。

在這片曾經的荒涼之地,一株株羅布麻正迎風搖曳,托起了鄉村振興的希望。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