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力推「人工智慧+」戰略 中文數據比重最高80%

大陸AI大模型訓練,中文數據比重60-80%。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大陸近年來極力推動AI人工智慧發展,DeepSeek大模型在今年初驚豔全球。而高質量、大規模數據是推動「人工智慧+」深度落地的核心支撐,大陸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今天(14日)在大陸國新辦記者會上指出,經過努力,大陸國內多數模型訓練使用的中文數據比例已經超過60%,有的模型甚至達到80%。

劉烈宏表示,有專家說,算力是骨骼、算法是神經、數據是血液。作爲人工智慧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數據在推動「人工智慧+」過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特別是高質量數據集的建設至關重要,比如在醫療健康領域,通過標註的醫學影像高質量數據集,模型的疾病診斷準確率可以提升15%以上。

劉烈宏表示,在人工智慧時代,Token(詞元)作爲處理文本的最小數據單元,如同互聯網時代大家所說的「流量」。2024年初,中國日均Token的消耗量爲1千億,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經突破30兆,1年半時間增長了300多倍,這反映了中國人工智慧應用規模的快速增長。

劉烈宏表示,中國持續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已經建設高質量數據集超過3.5萬個,總體量超過了400PB(1PB可存儲約5億張2MB大小的高清照片,400PB的總量相當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總量的140倍左右)。人工智慧模型的訓練也推動了數據交易需求的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質量數據集累計交易額近40億元,數據交易機構掛牌的高質量數據集總規模達到了246PB。

劉烈宏表示,以北京數交所爲例,高質量數據集佔交易總量的比例從去年的10%躍升到目前的近80%。上海、天津、安徽等地正在試點「數據語料作價入股」等新模式,引導企業將高質量數據集折算爲股權投入到相關企業。高質量數據集的發展需要數據標註產業的支撐,政府已佈局了成都、瀋陽、合肥等7個數據標註基地,助力高質量數據集的建設。

劉烈宏表示,中文數據在大陸國內大模型的訓練性能提升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大家都非常關心中文數據在訓練數據中的佔比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大陸國內多數模型訓練使用的中文數據佔比已經超過了60%,有的模型已達到80%。中文高質量數據的開發和供給能力持續增強,推動中國人工智慧模型性能的快速提升。

劉烈宏表示,下一步,中國將通過體系化佈局持續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加快打造具身智慧、低空經濟、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數據高地。也將推動全社會強化數據要素價值認同,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價值共創,培育「爲優質數據買單」的市場共識。